【里奧博評】一個假奧運之名行城市消毒之實的工程

撰文:Sheeta
出版:更新:

從精采的開幕式、宏偉的場館到得獎者的笑容,奧運是表演、是競技、是外交、是政治,也是很多愛好(觀看)體育的男男女女四年一度的好節目;
但對城市研究學者而言,奧運總是心頭難以放下的大石;
對主辦城市的部分市民而言,是一場惡夢。

在巴西里約Vila Autodromo貧民窟居住逾20年的Carlos Augusto(左),目睹其舊居因奧運工程被拆,心情激動。(路透社)

借機「淨化」舊區 趕走不順眼的一群

有說2008年北京奧運讓一座古城出現空前的變化,是中國的分水嶺。那一年的前前後後,是北京市容最好、風氣最自由、污染最少的幾年。其實何止北京?奧運的本質就是一場城市改造運動。歷屆任何一個主辦城市,包括民主國家也同樣要「整頓市容」,也要找土地建造場館、修橋補路,還要為健兒們築起奧運村供其休息、訓練。

北京當年有過百萬人因奧運被逼遷。(Getty Images)

這種躲在「國際盛事」之名背後的城市改造,與港人近年耳熟能詳的「市區重建」大同小異,都是把原來的社區連人帶樓推倒,為街道換上光鮮亮麗的新妝。分別是前者的規模更大,卻更難察覺和反抗。國際組織住屋權和逼遷研究中心(Centre on Housing Rights and Evictions)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發表的報告就指出,此前20年間全球至少有200萬人次因奧運而被逼遷,毫無意外地,京奧的「受害者」人數排行榜首,多達150萬人次。

奧運場地選址幾乎無一例外地向主辦城市中較老舊、基層的社區下手。倫敦奧運選上傳統外來移民集處、以工業和倉庫為主的東部;今屆里約熱內盧選上貧民窟,當然都不是偶然。這些地方在官方文宣中被塑造成荒蕪和管治無效之地,正好利用奧運這個「機會」改善周邊環境。

2012年倫敦奧運在舉行前的官方數字顯示,逾1000人受到強制徵地影響而要離開倫敦東部,這還未計及被取締的工商業活動間接造成的遷移,以及不少在奧運場地周邊地區因為樓價上升,或奧運期間因為業主想出租物業予遊客搵快錢,而非法趕走原租客等難以統計的數字。這是一個假奧運之名行城市消毒之實的工程,城市消毒是指將看不順眼的窮人和特定種族趕走,2004年雅典奧運前,就有約2700名羅姆人被逼遷。

為舉辦里約奧運,當地Vila Autodromo貧民窟被移走,整個社區只餘下當局為堅持不搬走的居民興建的20間房子。上圖攝於2014年,下圖為今貌。(路透社)

奧運帶來利益,但誰的利益?

就當奧運能改善社區環境,但這個進步是為誰而做呢?絕對不是本來的居民和使用者。他們只會被當成問題的一部分被解決掉,走的走,轉行的轉行。

以倫敦為例,奧運結束後,殘破而不夠格的工業區即換上由俄羅斯、中東地區和中國投資者持有的豪宅,和毗鄰設計一流的公共空間——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奧林匹克公園。

里約市於奧運開幕前新建設的輕鐵系統。(Getty Images)

倫敦市政府曾反駁住屋權和逼遷研究中心,指奧運工程會為東部帶來40000個新單位。可是它沒有說清楚的是,這40000個新單位中只有不到三成是所謂「可負擔住宅」,即以較市價低一至兩成的價錢出租的房屋。即使不是故意針對某一些族群,奧運工程後區內的樓價飈升,基層市民就必然首當其衝,或者在過程中必先犧牲不賺錢的公營房屋。

「可負擔住宅」限在三成,是因為獨立顧問報告認為比例再上調的話,會影響倫敦奧運項目對私人投資者的吸引力。奧運從來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一個由政府和財團聯合經營的大project。早在倫敦成功申奧之前一年,由西田集團(Westfield Group)等企業組成的財團已獲批重建倫敦東部。換言之,無論有沒有奧運會,這一片土地早就注定要被推倒重來,只是成功申奧後,項目可名正言順以公私營合作方式展開。

這種模式近年已因官商勾結之嫌漸漸退出英國政府項目,但是當年正值其高峰,倫敦奧運委員會更會以引入多少私人資金為傲。事實上,公私營合作模式在奧運項目中最大的問題,是項目完成後會大片落入私人發展商手中,但重建和徵地基本上由政府出面,變相是以公共資源為私人企業開通財路。

當一切以奧運之名而行,即無往而不利,除了市政府明知必然賠本仍如之甘飴背後的真正考量,也許我們也需反思每四年一次花上百億,反反覆覆在世界不同角落無節制地建造新奧運城市之必要。

因里約奧運而被推倒的房屋殘骸。(Getty Images)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