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的城市規劃變成玩SimCity

撰文:Sheeta
出版:更新:

喜歡城市和對城市規劃有興趣的朋友,都一定玩過模擬遊戲「SimCity」。
平日我們居住在「被規劃」的城市空間,一磚一瓦皆由各級官員和發展商主理,
難得可以人人做特首,從頭落手規劃和管理一個城市,幻想自己和梁振英一較高下幾過癮。
我的一位城市學教授曾在課上進行一個小規模實驗,讓十多個學生玩 SimCity,各人分派不同的原則來管理,大致上可以分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幾類……

SimCity(網上圖片)

SimCity 作為一個遊戲,當然以娛樂為目的,不少城市設計過程中會真正遇到的難題,例如官僚程序和民間諮詢,都會被簡化了。玩家簡直就是獨裁者,按一下,就可以用發電廠取代樹林;三兩下手勢,就改動了巴士路線;有規劃師朋友笑言:「有咁簡單就正嘞!年中慳返唔少口水向區議員解話,寫少幾百頁報告。」

程式設計對資本主義有利 簡化指標只追求賺錢

我一位城市學教授曾在課上進行一個小規模實驗,讓十多個學生玩 SimCity,各人獲分派不同的原則來管理,大致上可以分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幾類。

城市運作四、五十年後,只有以「資本主義」原則管理的城市看來有聲有色,其餘的都出現問題,不斷收到警號——政府收入不足,或者港口、機場等不勝負荷,一定要拆樹林建「三跑」,接着就會是失業率、罪案率急升,特首民望插水……

城市運作 4、5 年後,只有以「資本主義」原則管理的城市看來有聲有色,其餘的城市都會出現問題。(SimCity 官方網站)

教授進行這個實驗,旨不在指出SimCity是一個以資本主義為意識形態設計的遊戲,而是想提醒學生,應用於真實城市設計和建築的電腦程式,也是由人設計,程式設計師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會影響到程式採集什麼數據、採集、運用和發表的方式。誠如SimCity遊戲的各項指標,聚焦於經濟數據,而且只讓玩家追求簡化的綜合結果,城市整體賺100元,一定比賺80元好。至於如何賺?是否公平?弱勢群體有幾多?不重要。環境評估?人流和車流影響計算?沒有規限。玩家必須信奉資本主義,才可以長玩長有。

香港又如何? 過分依賴數據輕理念

可悲的是,雖然世界各地政府未必全部堅守資本主義,卻往往當正自己在玩 SimCity。放眼中國大陸,各級市領導基本上是按照一張由中央政府制訂的業績考核清單來辦事,那有如是 SimCity 的控制版面。近年雖有改變,不再只着重 GDP,例如早於 2014 年開始,不少中國城市的領導以「環保」和「滅貧」考核,取代純粹經濟增長,但是本質上,中國城市採取的仍是 SimCity 式管理概念,「求升遷就是求分數」。

不少中國城市的領導考核以「環保」和「滅貧」取代純粹經濟增長,但本質上仍是SimCity式管理概念,求升遷就是求分數。(上海市政府官網)

大家都是求分數,當內地都把「環保」和「滅貧」當作發展指標時,常開口埋口以「經濟城市」自居的香港,倒顯得落後。每年施政報告首章一定是經濟,土地就是生財工具。2016年的施政報告更開宗明義寫道:「土地是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本。」政策討論以數字為主軸,土地只能通過公頃、呎價和住宅單位數量去理解,鮮有探討從政者對人民生活方式和質素上的願景,從來不見「什麼地方可以供什麼人一起進行什麼活動」之說。

不過,香港也是曾在意過市民的生活質素的。規劃署在 2007 年 10 月出版的《香港 2030 規劃遠景與策略》,曾嘗就香港的城市空間規劃,提出不少非 SimCity 式的願景,規劃署將生活環境的「硬件」,包括建築規劃、公共設施等,對社會的「軟件」,即市民心理和行為等帶來的影響,納入主要規劃考慮。又將環保、城市景觀、空間感、地方感和多元化生活方式,置於「促進經濟發展」之前。過去兩年的規劃署年報均有提及「如何將上述概念落實到市區重建和海濱規劃等」項目,背後的理念,就是相信市民對城市環境的直觀感受,遠較數據和照本宣科的規劃理論重要。這些捉不到、摸不着的因素,其實都不過是隔離屋妹豬和樓下文仔都懂的常識。

左:2007年《香港 2030 規劃遠景與策略》右:2016年《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香港規劃署)

9 年過去了,可是,最近出爐的灣仔海濱單車徑規劃諮詢,竟然有一段「推車徑」。如此荒謬之事,虧政府想得出來!香港政府決策,始終撇不開 SimCity 的「離地」思考方式,過分依賴數據和圖表,而非靠常識或生活經驗作判斷。單車徑長度夠?OK!利東街公共空間面積合格?OK!誰會再去管公共空間到底有沒有廁所?有多少方法可以抵達?

「Zeus:Master of Olympus」城規理念:最重要都是人

這叫我想起另一個以希臘為背景的城市建設遊戲「Zeus:Master of Olympus」 。與 SimCity 不同,希臘諸神久不久會下凡視察,看看人民生活如何,滿意的話,會幫你一把作獎勵,做得不好則會帶來災難懲罰。諸神的行動從控制版面數據看不出端倪,我一度懷疑這是完全隨機的。這個遊戲有趣之處,在於不時提醒玩家,「人在做、天在看」,建了幾多房屋,生產了幾多食物也罷,如果民眾活得不舒心,也只是白忙一場。

Zeus: Master of Olympus(網上圖片)

不是說數據無用,但如果城市設計和管理者過於仰賴大堆數據,忘記了城市中最重要的元素——人,管理者只不過是把城市當作遊戲,而我們作為市民則成了遊戲中行屍走肉、沒有生命的傀儡。

近幾代的 SimCity 加入了新功能,玩家可以結合 The Sims 化身任何階層的市民,在自己建造的城市中生活。或許連 SimCity 設計者也意識到,作為一名市長必須「貼地」——從日常生活出發去了解自己管理的城市,比任何數據和圖表都來得更有指標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