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天煞2復甦紀元】「堅離地」的電影災難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植入廣告之害,尚在其次,更甚的是這些電影呈現出來的荷里活編劇功夫與導演美感的淪落。我不敢說荷里活是否為了覺得只要打進中國市場,劇本再爛也穩賺,所以隨便亂編就好,不再認真,因為這些電影在美國本地票房依然不俗,縱使評論惡劣,也是證明仍有不少外國觀眾受落,這才是更可怕的事...
陳廣隆
(電影公司提供劇照)

票房好口碑差 絕不出奇

《天煞地球反擊戰:復甦紀元》(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一上畫,就輕鬆打破香港史上災難片單日開畫票房紀錄。這當然不教人意外,畢竟上集《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1996),雖然已隔20年,不少情景還是歷歷在目。對筆者這一代八九十後的影迷來說,數荷里活特技大片「啟蒙」,相信《天煞》必在其中。

雖然是義無反顧地捧場,若說《天煞》是什麼經典作品,無疑是太過了,論科幻元素、故事深度、創新特技,都不如史提芬史匹堡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等同期佳作,更不用說《天煞》粗疏淺陋兼大美國主義的情節在當年已廣遭抨擊,《復甦紀元》票房看好但影評冷待,也是意料中事。

《天煞︰地球反擊戰》內,白宮被炸一幕成為經典。(網上圖片)

回望《天煞︰地球反擊戰》,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大抵不是決戰外星人的故事(那是從50年代開始已流行的類型了),而是外星戰艦以死光炸毀白宮一幕,這個結合了傳統模型實拍與最新電腦特效的壯觀場面,確是90年代荷里活大片如日中天的標誌——破壞即創造,我們可據此,作出三層解讀︰

  一、以最頂尖的電影技術,創製出最駭人的破壞場景,俘虜萬千觀眾;

  二、亂世出英雄,有敵人破壞,美國才能創造英雄平定亂局(卻不等於開創和平盛世),敢將自身獨立日,看成是全人類的獨立宣言,面不紅耳不熱,那時經濟軍事大國昔日的自信了;

  三、有破壞,才需要建設,當中才有無限的權力和財富;正如上集的美國總統化身成全球軍事領袖,號召民眾對抗外星大殺傷力武器,而成功將病毒上載至外星人母艦的蘋果手提電腦(兩者科學技術相差如此遙遠,這段情節如今看來實在荒謬可笑),在現實中,也成為了千禧年後最成功的企業。

充斥跳樑式小丑 導演世界觀滯後廿年

可是「破壞—創造」的循環,縱可成功一時,卻不代表能持續發展超越性的新見。《天煞》屢傳開拍續集,20年後才見功成,大抵是創作人未能想到該如何發展後續故事。外星人再次來襲當然是主軸,但觀眾早已看膩,世界也輾轉變化,再用同一模式就無法回應了。

數《天煞》後成功的外星人襲地球電影,最精彩者自是添布頓《火星人玩轉地球》(Mars Attacks!,1996),既具導演的黑色幽默,又將同類作品戲謔得體無完膚。

史匹堡《強戰世界》(War of the Worlds,2005)則為老舊的故事添上了人性深度,至今始終難望項背。

至於近年的《天凶之城》(Skyline,2010)與《世紀末光煞》(The Darkest Hour,2011)則參考末世喪屍片、怪獸片模式,以高水準特技和當時流行的手搖拍攝,雖然成本不高,故事也不盡理想,但也屬有趣的嘗試。

《洛城之戰》(Battle: Los Angeles,2011)拍成街頭巷戰的紀實風格,回應的是後911的反恐戰爭泥淖,外星人隱喻的,不再是冷戰時期強大而一體化的蘇共,而是無處不在的民兵組織。

《異空戰士》(Edge of Tomorrow,2014)走的也是類近的路線,但結合日本輕小說循環時空的主題,倒又拍出了新意。像《天煞》一類狂轟濫炸式外星人電影,近十年確實是沒落了。

《復甦紀元》試圖重現輝煌,結果當然是難看的,影評人家明在【《天煞地球反擊戰:復甦紀元》真正災難片】一文就說:

「劇本完全莫名其妙,都是胡亂拼湊,為了製造矛盾無所不用其極;又充滿了愚不可及、跳樑小丑式人物」。
飾演瘋狂科學家的Brent Spiner。(電影公司提供劇照)

一句話,就是貪多務得。舉兩個例,一是飛船、二是人物。

  一、當上集超大型飛船黑壓壓地現身紐約上空,闊銀幕仰視上望,飛船遮蔽了大半個天空,無疑頗有末日降臨的感覺;今集飛船加倍大碼,面積幾乎覆蓋了大半個北半球,但從外太空遠遠看過去,則反見渺小(配樂也無氣勢可言),那是構圖和美感的問題了。

  二、在英雄身邊加插福星拱照的傻瓜、插科打諢的人物,幾乎是荷里活編劇的公式了。正如唐僧四師徒也得有豬八戒在其中,故事才更有趣好看,但本片跳樑小丑之多,實屬罕見,謝夫高拔林(Jeff Goldblum)本來就常演諧趣角色,至於那癡迷 Angelababy 的年輕機師、比上集更痴更癲的老科學家、不知從何走來的傻氣會計、發現外星人背部弱點的剛果軍閥,都寫得很零碎,為搞笑而硬生生加入,非常庸俗無聊。今時今日還將非洲軍閥寫成這種鐵血戰士形象,導演羅倫艾默烈治(Roland Emmerich)的世界觀果然二十年沒變。

至於本片不忍卒睹的各處漏洞、敗筆,本文就不一一細數了。值得探討的是續集爛上一層樓的原因。家明認為:

「《復甦》的徹底爛透、犯駁連連,喪失了美國大片應有的底線,說不定跟其朝向中國市場有關......」
影評人家明
《天煞地球反擊戰:復甦紀元》中,出現內地乳業的植入式廣告。(網上圖片)

靠攏中國市場 美感崩壞不在意?

這樣說,《復甦紀元》其實也不是孤例。《復甦紀元》的植入式廣告當然難頂,但這在米高卑(Michael Bay)導演的《變形金剛:殲滅世紀》(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2014)已見發端,前者蒙牛,後者伊利,奶品企業從電影史上似乎從未得到如此意氣風發的地位。

可植入廣告之害尚在其次,更甚的,是這些電影呈現出來的荷里活編劇功夫與導演美感的淪落。我不敢說荷里活是否為了覺得只要打進中國市場,劇本再爛也穩賺,所以隨便亂編就好,不再認真,因為這些電影在美國本地票房依然不俗,縱使評論惡劣,也證明仍有不少外國觀眾受落,這才是更可怕的事。長期向觀眾灌餵美感崩壞的東西,觀眾確實是會受到影響的。

天煞首集場面狀觀成經典 新作只添視覺疲勞

上個月我寫【處處失控的《天啟滅世戰》】,批評:「拜仁辛格聲稱有意模仿米高卑與羅蘭艾默里治的風格」,「漫天流沙、滿空爛鐵,看慣特技大片的觀眾其實並不震撼,只覺其假,……毀滅各地鐵鑄名勝,一堆爛銅爛鐵飛上天空,畫面並無新意,不覺驚奇」。

這幾句評語,用在《復甦紀元》依然合適。超大型外星母艦襲至,強大的引力毀滅了北半球多個城市,高樓升空、人車飛天,羅蘭艾默里治透過謝夫高拔林之口,自嘲「(外星異型)特別愛搞名勝景點」——最後只有巴黎鐵塔安然無恙,大抵因為有法國女星出演,可是,有Angelababy,上海仍舊全市盡毀,荷里活始終是親疏有別——不過自作聰明,其後數以百計的戰機(包括敵我雙方)在空中不是一字排開,就是圍圈狂轉,這種所謂「陣式」,誰也不能說是高明吧。再說,這種彷彿滿天飛蟲的畫面,既不壯麗,也不震撼,徒然視覺疲勞而已。

近年荷里活大片中呈現的災難,不少都由以往的從天而降,變成相反的「堅離地」。(電影公司提供劇照)

有趣地,上述美感崩壞的作品,都是採用同類的劇情設計。昔日電影講外星人襲地球,總是有如天降十災般的場景,飛船、導彈、死光、病毒、怪物紛紛從天而降;近年則反轉過來,雖然仍以「降」為破壞之法,但畫面強調的是「升」——以反重力裝置破壞地球,又或從中吸收物資、能源。《復甦紀元》的外星人一方面以重力扯走地面城市,一方面鑽入地心吸收能源;《天啟滅世戰》中磁力王受天啟唆使,以異能吸引全球鐵質,試圖扭曲地球磁場滅絕人類;《變形金剛:殲滅世紀》中外星人的反重力裝置將香港弄得天翻地覆,把渡海小輪吸引上天的畫面尤為宣傳重點。別忘了《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2013),故事中,外星將軍們的滅世兵器也是有將萬物扯起破壞的能力;《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2015)也有奧創將大片土地升空,打算利用隕石撞擊的原理滅絕人類的設計。

「堅離地」懶惰式滅世 導演成名早或非好事

我們不妨稱之為「堅離地」的滅世方式。「降」是很直接的破壞,速度要快質量要大,做成的視聽衝擊很強;「升」則往往是慢的,一來反重力在科學上既不容易,二來又要強調民眾被拋擲上天的驚慌面容,或建築物層層破碎上升的情況,這當然可供導演賣弄特效,但感覺起來並沒有想像中驚人。不過筆者相信未來數年仍有不少懶惰的編劇會採用這樣的設計吧。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影片的導演,包括米高卑、羅蘭艾默里治、拜仁辛格、薩克薛達,全都只是五六十歲,並不特別老邁,但都是成名甚早,拍過幾套票房賣座評論也不俗的影片,頗有個人特色,但又不能說很有風格體系的導演。他們最成功的早期作品,全都是成本不算極高,卻能拍出大片格局的商業作品。也許令不少觀眾意外,以《天煞︰地球反擊戰》為例,原來成本還低於當年同列美國票房十大的《職業特工隊》(Mission: Impossible)、《龍捲風暴》(Twister)、《蒸發密令》(Eraser),甚至是迪士尼動畫《鐘樓駝俠》(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片商看中他們以中等資源拍出票房冠軍的能力,繼續投資,他們也確實不負眾望,然而不斷放膽、放權、放錢,結果他們也失去了往時的眼光和能力,愈拍愈是堆砌,愈來愈難看了。這就像他們自己拍的外星人或大反派,飛船愈是龐大、異能愈是強橫,到最後原來愈是不堪一擊。據說《天煞》有機會開拍第三集,人類與外星文明合作遠征太空對抗異種,嗯……這才是真正的堅離地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