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板仔周記】釘板工作,做完都無人覺?
釘板仔周記(八)
寫這個《釘板仔周記》已有一段時間了。前兩天和一個「非地盤界」的朋友談起,他(出於客氣)對本欄有以下評價:
「阿平你都寫得幾得意吖!不過成日聽你講釘板紮鐵點點點,紮鐵我就大約知做乜,但其實釘板係做啲乜㗎呢?呢棟嘢(指着某建築物),其實即係有邊Part係你做㗎呢?」
看着這位號稱「專業人士」的朋友,對建造行業的常識竟然如此貧乏,我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轉念一想,也許我在其他人眼中,對他們的「行業常識」也同樣的缺乏呀!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對其他行業有基本了解也不是必然的呀!
《釘板仔周記》的宗旨,就是讓其他人能了解我們這個行業,阿平本周就決定為大家「科普」一下。當然,本人經驗尚淺,有什麼說得不對還請各方大神多多包涵,加以指正。
釘板 是釘石屎定型的模具
現代建築是以「鋼筋混凝土」為基本結構的。所謂「鋼筋混凝土」,就是以抗壓力特強的混凝土,也就是俗稱的「石屎」(地盤一般會寫作「石矢」)作為「肉」,「石屎」內部則以抗拉力強的「鋼筋」構件作為骨架,以確保成形後的石屎建築構件不易變形和爆裂。以「鋼筋混凝土」為中心,就產生了所謂的三大工種:
鋼筋屈紮工(紮鐵)
(木)模板工(釘板)
混凝土工(石屎)。
其他諸如吊運、棚架等等,都可以稱為「輔助工種」。當然,他們也是非常重要的,總不成把數以噸計的鋼筋和模板,在無棚無架之下,用人手搬上十幾層樓吧?
石屎的精妙之處,在於按一定比例混和、乾固後就會變得堅固無比,而且負重力超強。但石屎乾固前卻呈流體,因而可以按不同需要,被「形塑」成不同形狀的建築構件。「木模板工」(釘板)的工作,就是製作各種讓「石屎」成形的「模」。當然,「模」不一定要是木製的,現實中也有不同的金屬模、膠模等等,但木板因價錢便宜和彈性大的優點,至今仍是製作「石矢模」的主流。
以一堵牆為例,一般的工作流程是:
先由「釘板」豎起牆的「外模」,再由「紮鐵」靠著「外模」屈紮牆內的鋼筋構架,然後「釘板」再製作牆的「內模」,最後由「澆注混凝土」(落石矢)。
待混凝土徹底乾固後,將木模拆卸,一堵「鋼筋混凝土牆」就完成了。
「釘板」的技術要求,除了模板的水平垂直角度,還有長短高矮的尺寸,都要符合圖則要求外,最重要的就是模具要有足夠的「應力強度」,以承受落石矢時數以噸計的壓力,不要變形或爆裂。(最好還加上容易拆卸!)
用完即拆 釘板工作不留痕
回答文首那位朋友的問題,「紮鐵」的工作成果,在工程完成後,雖然從表面上看不到,但仍然存在於建築物的內部;然而「釘板」的「所作所為」,卻是「不留一點痕跡」!
記得有位老師傅曾經對我說,偷工減料死人冧樓,都絕對「唔關『釘板佬』事」!想來好像也有些道理,因為「紮鐵」放少了幾條鋼筋、「石矢」成色不足,當下都可能不會被發現,但問題卻會在若干年後逐步浮現。但對「釘板」而言,只要釘出來的模,「啱尺、啱曲、夠企」,在落石矢時「無爆板」,就已經完成了「一切歷史使命」。至於之後出現什麼問題,也自問心安理得,「關人X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