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週記】武者可以調控自己的功力嗎?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大家好,我是編輯J。最近因為亞運,少了跟各位交流,還望見諒。上星期有讀者留言,提到能否談談武俠作品裡常見的「用了X成功力」,而這亦正是本人偶爾會想起的題目。

簡言之,就是大俠們總能夠控制好自己的功力輸出:面對強敵時就十成儘出、指導後學時就五成左右、愚弄小輩時便三成足矣,比供電公司的變壓站還要精準。究竟在現實世界中的武術家,又是否可以將每個動作都調控得如斯細緻?


功力輸出制度
武打作品的「功力輸出制度」可以分兩個層次講,一則是高手能夠決定行招的勁力,就算是吞天滅地的一式,都可以被他們用得不傷人命。其二是招式或內功本身已經設定了各種層級,這是在港漫中尤其常見。例如《新著龍虎門》的「少林四大神功」,便各自分成了不同「輸出率」:童子功有三訣、金鐘罩有十二關、易筋經有七級浮圖(第七級還能再分成三階)、洗髓經有六章。台灣網友便曾經以數學公式,將《新著龍虎門》的各種武功綜合對比,藉此揶揄劇情上的前後矛盾,以及主角們的「無限威能」。

台灣網友HPMPSP創作的《真‧新著龍虎門大意與感想》系列,詳細跟據《新著龍虎門》的武功設定,來點出劇情內的種種不合理之處。例如未練九陽神功的王小虎,可以踢死身具冰火七重天的王海蛟;軒轅驚天訣三十多層天,居然不敵易筋經藍級,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MyK7Sl

這種「功力輸出制度」顯然是用來烘托劇情,或突顯角色的人物性格。例如頂峰武者要自重身分,便會在面對小輩時主動調低功力。而讀者亦能夠按照雙方的功力差距,判斷戰鬥時的兇險程度。主角們的膽色和臨場智慧,便由此反映出來。

另一個要素是,當所有武功都可以量化分析,它們之間的各種差異便能夠被消除,剩下的就只有優勝劣敗。日漫《史上最強弟子兼一》以及網絡小說《龍蛇演義》,便是採用這種模式讓不同流派的習者都能夠互相比拚,增強故事的激烈程度。


武術不能量化
這些手法對文藝作品來說,自然是引人入勝,但套諸現實卻幾近沒可能。的而且確,並不是所有武術鍛煉都要趨於最大強度,例如Light Sparring就不以擊傷對手為目標,導師也可以按照習者的等級調整難度。傳統武術中便有句話曰「同門較技,留力不留手」,大底亦包含著相似意思:

(Light Sparring,顧名思義就是強度較低的對打訓練。主要是幫助拳手熟習搏擊方法和臨場心態,勝負倒在其次)

 

然而問題是,這句說話的關鍵不在「留力」還是「留手」,而是大家都份屬「同門」。如果雙方練習不同武術,事前又沒有協商清楚,那其實很難要求他們都能夠控制好出手的程度。

至於要求武者隨心所欲,將攻勢劃分成「五成」、「七成」、「九成」等,更絕對是天方夜譚。蓋因任何武術技巧的應用,從來都不是單憑個人意願所決定,而是受到身體素質、比賽規則、臨場戰況等各種條件的影響。倘若你要求一個身型矮小的拳手使用摔技(尤其是那些需要pick up別人的摔技),那他必然要用上更多的身體力量,僅用「三成」或「五成」的話,根本無法企及其他人的水平。

其次,某些招式本身已經規限了習者的「輸出率」。例如要打出一記成功的勾拳,速度就必須要夠快,否則很容易便會被對手攔截。誠然你可以選擇在最後階段放鬆力量,但過程間必然要具備足夠的動能,否則便無意義。又正如裸絞、十字固等一類降服技,日常練習或示範時並不需要用上全部速度,習者亦有責任確保對方不會受到嚴重傷害。但無可避免的是,降服技就是以對手失去活動能力為目標。倘若你純粹將對手困在一個固定位置(例如Back Control後施展裸絞,卻不慢慢去增大手臂的壓力),那其實並不是成功的降服技。

最後,透過量化研究各類武者,進行綜合比拚的做法,在現實中同樣不可取。這點跟《X加Y不等於MMA》的結語頗為相似,即各種武術之間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根本沒可能整合出一套適合所有武者的量化原則。正如MMA選手的「七成狀態」,就跟拳擊運動員的「七成狀態」不是同一回事。只要雙方並不是處於相同的競技規則,那就沒有絲毫可比性。


總結
武術是一門科學化的學問,但這並不代表它的所有內容,都能夠用精確的數字去表達。更重要的是,正正因為武術是非常科學化,故此它不會隨便依從習者的意願去改變自己屬性。換句話說,就算你是絕頂高手,亦不可能決定好每下出手的程度,希望大家不會再隨便問武術運動員:

「你這次用上了幾多成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