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培達.上】自《星願》開始 9奪金像獎:廿年嚟都唔夠瞓
由《如果愛》、《忘不了》、《七月與安生》到今年的《大樂師為愛配樂》,本地資深音樂人金培達多次為香港電影創作原作音樂,並已9次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頒殊榮。
以創作音樂為業,似是一份很浪漫的工作,但金培達卻說過程其實是沉悶非常,而且每每要趕於限期先交貨,更笑言「唔夠瞓」已是行內的既有文化!
有人曾說「配樂是電影的心臟與靈魂」,然而觀眾很多時都只顧及眼球刺激,忽略了配樂其實在不知不覺間已在牽動自己的情緒,金培達甚至形容自己的工作是「為電影製造弦外之音,提及劇本亦沒有寫上的情緒。」
當個電影配樂師,似是很浪漫的工作吧,但金培達卻對記者說:「其實我們的工作是很沉悶的。」當頭棒喝,腦內的畫面都飛散,「因為我們要不停重覆看這些場景,再想音樂的節奏,寫了數十秒的音樂,然後便陷入閉塞的狀態,只好休息一下。一天便是這樣反覆經歷『閉塞,再工作』的狀態。」
1年平均為3部電影創作音樂,但往往因製作趕急,要在死線邊緣工作,導致每次的製作時間往往少於6個星期,金培達笑說自己「廿年來都唔夠瞓」,而且這也是行內的既有文化。「早上要開會、接電話,惟有晚上才工作,加上一齣90分鐘的電影可能只做60分鐘的戲,其餘時間都需要音樂,當中還有着進程。試想,平常我們一首流行曲的長度大概是3分鐘,還有重覆的副歌,所以現在為電影配樂是多了不少工夫。」可想而知,為電影配樂的工作量可真不少。
金培達金像獎獲獎作品:
導演大晒有原因!
工作至通宵達旦,當然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認同,但金培達指當在工作中遇上爭拗時,除非有違自己原則,否則作曲人很多時都需放下身段來接受導演的意見。「在工作崗位而言,導演不是拍一齣電影來遷就你的音樂,而是透過你的音樂去幫助他實踐。這不是因為導演很惡,只是電影這藝術的本質是這樣。」
這與他以往在美國為教會作曲的工作截然不同,「宗教音樂的作用不一樣,你可以說這是上帝默示,便沒有人敢質疑你,但電影便不一樣,因為不是你一人可作主,導演以外,在上還有監製、還有金主與市場,他們不會只跟你討論音樂,因他們的眼光是更大的畫面。」
業界要發展 只能「一部部」來
對於香港的電影作曲人難以誕生如荷李活等級數的行內巨星,金培達便這樣說:「我們對電影音樂的要求仍在進步中,作曲家對自己在電影內的自身要求亦在進步中,言下之意,是我們在水準上仍未走得很遠。」
他笑着解釋電影中的分工就如齒輪一樣,環環緊扣,有好的電影自然會出產好的音樂,「沒辦法,現在我們才在談製作經費時,撥出稍微多一點資金給作曲部分。在十數年前並無這習慣,因有些導演可能認為只有音樂配襯便足夠。因為大家對作曲的價值、銀紙上的價值便是如此,但這並不是對與錯,只是大家的習慣不同。外國那些studio從1940年代便開始電影事業,他們比我們多走了,所以難以將香港的作曲人與John Williams這些知名電影作曲人比較。」他指現時香港的電影業氣候仍在改善,只能循序漸進,「不要奢望蜚聲國際,要先一『部部』來,並不是一『步步』,是一『部部」電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