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詠春】黐手討論回應一:革新訓練系統,但可以要求更多

撰文:斷水流大師兄
出版:更新:

十分高興上篇文章能獲得眾多讀者留言討論,在這篇文章中我可以回應一下,以及給予一些延伸看法。還是那一句,不論同意還是反對都歡迎討論,「不喜隨便插」。

 

上一篇文章傳送門:【MMA·詠春】以黐手為中心的系統所遇到的最大難題

上篇文章中心思想是,如果黐手為中心的系統要盡可能發揮效果,控制距離的技術是必須的。

回應二傳送門:【MMA·詠春】黐手討論回應二:增加黐手距離的出現可能性?

 

回應一:要革新訓練系統,尤其是體能和抗打

有很多讀者朋友指出,體能訓練是現時傳武(我先較粗疏的使用這個字)所缺乏的一個要素,令外兩個要素則是抗打能力和搏擊訓練。確實,這是一個所有流派都需留意的地方。沒有體能、抗打和搏擊訓練而想提升搏擊能力,是一個不合理的想法。而現在有很多前輩亦已經著手改善這方面的訓練。

但或許我們需要要求更多。

可以想像一個有體能、有抗打能力的人,繼續使用黐手的技術,但他一樣會面對那種控制不到距離的問題。

舉個例子,有一段時間MMA中的摔跤手當道,除了是因為當時規則偏向摔跤(把對方摔倒的分數很高),另一點是當時的Striker,也就是擅於打擊技的選手,沒有太多方法去阻止對方的takedown。這些Striker,是有體能、有抗打能力,接受大量搏擊訓練的人,但還是不行,因為單單Sprawl 這個技術/工具在當時不夠用。因此,他們缺乏的是某些反制技術,而不單單是身體能力。

結果,經過多次嘗試以及研究,一些技術應運而生,例如軸轉(Pivot)、肘頂、貼籠的cagewalk和弓步等等愈來愈多選手使用,令Striker已不再像以前一樣,沒有足夠的工具去應付摔技。這些工具的出現,第一要多謝MMA中自由的搏擊環境,令一眾研究者可以研發出新技術(所謂的新技術其實不是真的「新」,而是有新的使用時機和set up等等應用);第二就是有一群人努力去想、去試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同理,讀者Syaoran Lam 說提出的「迫步貼打」確是一種進去的技巧,但如果對方同時踏前一步的話,就會變成纏鬥距離,那麼問題就會繼續。讀者Matthew Kwan 指出在「纏鬥距離」短橋發勁,把「纏鬥距離」也變成擁有「拳擊距離」的靈活性和打擊力,確實是個方法,也跟文中說加入更多的肘擊可以合起來一起看。以下這種用前臂的技巧或許也會更多出現:

讀者Pianist Sansan 和 Judy Yamazaki 則給出了兩個不同的取向,前者認為「遠距離時會甩手以身形步法調校線位做長距離攻擊」,而後者則認為後退是為了避險,要找機會再進去,而不是使用踢擊試探。兩種處理都有道理,但因為我自己不是詠春門人,不知道那方面才是「正確」。其實上篇文章中大量使用「系統」二字,而不是舉各門派的名字,正是想淡化大家對某些門派的固有想法。同時我個人不太關心「正宗不正宗」,但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

回到最初的話題,明顯這個研究技術的過程需要時間,並不是一天半天可以成功;同時也需要很多人一起嘗試和研究,絕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事。在嘗試的過程中或許會遇到很多的失敗,但其實那一個流派沒有敗過呢?所有流派、選手都是經過多次失敗最後才能成功的。

因此,我認為需要給予時間和機會,去研究一些現時所缺乏,或者未有發揮到最佳效果的技術。這可能要靠一代人的努力,而從我接觸的朋友和前輩,以及從其他讀者如Andy Ng 說他也有同樣看法看來,這方面我是很樂觀的。

 

文章太長,按下邊傳送門可到第二篇。

回應二:增加黐手距離的出現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