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詠春】以黐手為中心的系統所遇到的最大難題

撰文:斷水流大師兄
出版:更新:

如果這次再以一般炒作角度去討論徐曉冬與詠春之間的事件,實在是無聊透頂、陳腔濫調。

以武備志讀者的水平,好肯定需要有更深入的討論,但與其重覆一次上次所謂「MMA vs 太極」的那種思想討論,不如這次就討論一下技術層面的內容。

我認為不論是那一個派別,總之以黐手為中心的武術,現時所遇到的最大難題,並不是黐手的搏擊訓練不夠多,所以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那些技術 — 而是難以控制距離,使得難以發揮自己技術的最佳效果。

我個人接受的純黐手訓練不多,相信不同讀者朋友有更深的見解,不論同意還是反對都歡迎討論,「不喜隨便插」。

「距離」永遠是搏擊中的關鍵詞

這篇文章只會討論徒手搏擊,不然的話大概要寫上數萬字了。

一般在搏擊中,先不理會地戰(寢技中的距離與控制亦十分複雜,但離現時討論的重點較遠,可另文再述),在立技上可以按對敵距離,大致上分作「踢擊距離」(遠)、「拳擊距離」(中)、「纏鬥距離」(近)。

我相信從字面大家已經理解這些距離的差別。但這些距離並沒有一個實際規定,並不是說二人相距150cm就叫遠,100cm就是近。每個人的遠中近距離都有所不同,因為我們身體各有不同。另一點要注意的是,距離與距離之間是含糊的,沒有明顯的界線存在。

亦沒有限制一個距離只可用某種攻擊方式,Superman punch的距離就比一般的拳長,「胴廻し回転蹴り」就更適合在拳擊距離使用,極真的選手也可以在很近的距離下使用高踢。只是總有些技術必須在一定距離中使用,Dirty Boxing就是「纏鬥距離」中的技巧,在遠距離想用也用不到。

在不同的距離中來回遊走,是在搏擊中一定會出現的情況。如何取得自己的最佳距離、如何把對方留在自己的最佳距離,或者如何在各個距離中來回移動以爭取優勢,是勝負成敗的關鍵。

舉個例子,UFC中的Stephen “Wonderboy” Thompson 以踢技聞名,他在比賽中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對方控制在遠距離並用踢技攻擊,找機會突進用直拳攻擊再退開。而如果對方並未有方法進到中、近距離, 並使得Thompson要留在中、近距離對戰,那對方輸的機率就會極高。

Jorge Masvidal 在上場比賽中,除了多個低掃及有一次把 Thompson迫到籠邊外,整場比賽都被 Thompson「帶著走」,Jorge Masvidal 並未有控制到距離和節奏,給予Thompson太多空間的後果就是被他多變的踢技和快速的直拳「pick apart」。

黐手的最大難題是保持那微妙的距離

在「拳擊距離」(中)、「纏鬥距離」(近)之間,有一個微妙、極難掌握的距離段,在這個差一點就變作纏鬥,又不像中距離那樣完全沒有接觸的距離,大概就是「黐手」最能發揮的距離。

「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這類話當然容易說,但實際做出來就要有很強的能力了。我們就看看徐曉冬與丁浩的對打。(首先我想說,沒有人能代表整個門派,丁浩不能、徐曉冬不能;另外我能理解MMA現時有一套訓練體系,但MMA也不是一個流派,「MMA vs XX」就好像「足球 vs FC 巴塞隆納 」一樣奇怪;第三,或者丁浩因為個人能力問題,完全發揮不了該系統應有的技術,但為何發揮不了也是值得研究的地方,單單一句「他廢」也要說「他廢在哪兒」呀)

整場其實都是這樣:丁浩從遠距離進到中距離,沒問題;再去到應該發揮技術的距離後,徐曉冬用勾拳,丁浩被打中後就慌亂,想做纏抱以防止繼續被打而進入纏鬥距離,結果徐曉冬完全不怕,以Dirty Boxing控制及攻擊丁浩,擁有更多摔技經驗(看來還有體重優勢)的徐曉冬輕易摔低丁浩。

這並不是個別例子。

除了一開始拳證要大家「接手」(我不知道這個動作的專業名字),大家都沒有選擇留在那個距離,不是拉開了距離就是打摔技。令人面部沒有痛感的「太空人面罩」確實令選手太過勇於「硬接」拳頭繼續出拳打。

這是較成功的例子,但也是很快就被帶到纏抱距離,然後就是摔。大家隨便在youtube找都就能找到很多片段,有兩點可以留意,一是在那「黐手距離」中的逗留時間,二是在「黐手距離」中勾拳可以做成多少傷害。

另外,我沒有貼出「不能打頭的黐手比賽」、「點到即止的黐手比賽」及「出了方格就輸的黐手比賽」,因為規則方面太不相同,沒有很大的可比性。

需要研究的地方

當然,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令自己的防摔或摔技變好。這沒有問題,但訓練時間就要更多的放在摔,而不是黐手距離的技術上。

如果不想那樣,要麼就想方法把對方一直控制那「黐手距離」上,要麼就要有能令自己在各個距離中來回的技術和能力。例如更多由「中距離」進到「黐手距離」的訓練,而不是一開始就在「黐手距離」開始;或者更多在「纏鬥距離」中掙脫回「黐手距離」的技術。

如果認為,「黐手距離」是一個「虛假距離」,根本就不應該留太久,要麼快速進去後就繼續向前,要麼打不到就後退的話,那就要有被人纏抱以及自己打進去的預備,更不要預計對方會站在原地、留在那個距離跟你繼續黐手。也就是說,如果認為「黐手距離」不應該留太久,那定點的黐手訓練就應該被其他訓練方式取代。

另一點是,在「黐手距離」及「纏鬥距離」中要以一些技術,令對方不能隨意用勾拳反擊。或者更多的肘擊、膝擊是個好的選擇,當然自己的抗打能力也是必須訓練的。

這並不是個別門派要去研究的事,只要你有花大量時間在這個「黐手距離」中作訓練,如何「保持黐手距離」或「來回黐手距離」這個難題就一定要解決。如果要發揮某些技術,就要想辦法令對手被迫跟你玩「你的遊戲」,而任何的搏擊選手都會研究方法去達致這個效果。

現實中的例子

我曾經想過兩個拳手留在這個「黐手距離」的可能性不大,但MMA就是告訴你確實會出現,而且更是於冠軍賽。

UFC 171中,Johny Hendricks 對上Robbie Lawler 以爭奪170磅腰帶,這是一場很激烈的大戰,二人都有一拳KO和高強的摔跤能力(尤其是Johny Hendricks )。結果二人在比賽中段,都為了neutralize對方的重手,而舉出雙手互相像high five那樣觸碰,並在那種距離和狀態打出拳及肘。但明顯二人並未有為這個距離段作太多預備,結果打出來的技術感覺上更多是即席發揮。

另一場,UFC175,Lyoto Machida挑戰當時冠軍Chris Weidman,在第5回合中二人不斷出現抓著對方的手的情況,而他們當時的解決方式大多都是用肘或者退半步再出拳:

假如把「黐手」中的各技術拆散,再放到其他技術中,hand-trapping其實並不是一種罕見的技術,畢竟把對方的手勾走再攻擊是個很直接的做法。在拳擊、泰拳、Kickboxing比賽中也會出現hand-traping,但當然跟電影以及我們較常看到的不完全一樣。

歡迎討論

我完全能夠理解真實情況跟電影有很大差別,而練習跟搏擊的差異大家也明白,所以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現實中可以打出電影和練習那種情況。

如果有讀者朋友認為根本不存在「黐手距離」,那些拍手、抓手的動作已是技術精要的話,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也相信那些花大量時間練習「黐手」的武術系統,確實在這個距離段中有更多的技術發展和研究。我亦相信很多的師父、前輩在這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不論同不同意我的理解,都歡迎討論!今次係咁多!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