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學者眼中的香港:優勢不可替代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近年來,隨着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加,兩地融合在為雙方帶來巨大經濟、文化等多領域推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因兩地制度與文化上的差異而造成了社會的撕裂。
作為一位對中國事務非常了解的中國通,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副院長高念甫(Andrei Karneev)在接受《香港01》專訪時,對香港近年來一系列社會與政治問題,從一個俄羅斯人的視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高念甫的印像中,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是東方和西方文化的交接點,香港應該繼續維持、保留這種全球性大都市的風格。同時,香港又是中國南方的一個代表性城市,有許多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在那裡,也是中國各地文化的交接點。

雖然這些年內地許多城市高速發展,在GDP等多個領域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香港,但高念甫指出,香港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它有著與內地不同的社會制度。在香港,人們充分享有言論自由,各種批評的聲音都可以發表。這應當被長期保持下去。

但另一方面,針對近年來發生在香港的政治運動,高念甫認為,年輕人應該變得更加成熟,希望他們能夠理解,香港的未來離不開內地在其發展中發揮更大的角色;也要珍惜穩定,因為穩定可以幫助他們繼續提高香港的競爭能力,繼續發揮作為大中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的作用。

除此之外,高念甫在採訪中還對北京和深圳,這兩座中國一線城市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北京在他眼裏是一座古城,四合院給了他對中國的第一印像。從四合院和胡同,甚至可以看到中國清朝的一些痕跡,這些具有強烈中國文化色彩的建築一直到1980年代都保護得很好,所以他更喜歡那個時代的北京。

雖然這些年北京的城市有巨大的改變,出現了許多新的街道,建起了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但是他還是最喜歡那個時代的北京。以至於每次他到北京都會想辦法去中南海後面的後海逛逛,或者去一些古老的廟宇看看。這就是他對北京的印像。

而深圳,在1980年代,那只是一個小小的城市,而在更早的1970年代,它甚至只是一個漁村。「但現在,深圳的人口已超越莫斯科,是中國南方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高念甫稱。此外,深圳還是中國科教發展的中心,他認為深圳憑借自身強大的科技與教育勢力,在未來將會變成全世界優秀人才的雲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