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ViuTV不拍劇、低成本找藉口

撰文:任秋水
出版:更新:
讚揚ViuTV節目「低成本、有創意」,我倒不太明白「低成本」有值得稱讚之處。投放電視節目的金錢與出來的質素、效果絕對成正比…正當大家取笑TVB節目「慳皮」,為什麼對ViuTV「慳皮」有double standards?不會有人認為ViuTV的母公司PCCW「冇錢」吧?!
任秋水
曾錦強認為ViuTV雖然節目創新,但聲勢除了開台時較不錯外,很快已沉寂下來。(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01博評刊登馮志豐的《當徐娘半老的TVB遇上青春少女ViuTV》,題目非常生動、形象化、惹人發笑,內文卻嫌有欠深思,望下文可引發更深入討論。

ViuTV開台日旗開得勝,公佈錄得平均5點、最高8點收視,顯示香港人對電視「有得轉台」恨之心切。TVB獨霸電視業以十年計,在缺乏競爭對手下,電視劇公式化,藝員買少見少,而且新聞向建制嚴重傾斜,公關手段差,形象惡劣;又適逢王維基的香港電視被「一男子」打壓,社會上的怨氣都發洩在TVB這個「建制的代表」身上。ViuTV開台就似大衛猛擊歌利亞,馮志豐痛罵TVB、力讚ViuTV的暢快令人理解,但論點屬很「layman(外行)」的看法,忽略了許多香港電視業的現實。

外購劇取代自製 不利本土電視行業發展

馮力讚ViuTV選擇不製作自家劇集而改購韓劇是「明智」之舉。以商業角度來看,這個做法的確很聰明,因為買片再貴都絕不及製作貴,購買外購劇與製作劇集相比,成本平均差5倍,以外購劇對撼TVB的自製劇是以最低成本達致最高效益的辦法。但這種「明智」,既沒有提供空間鼓勵本地創作,又沒有創造就業、訓練人才,對電視行業整體一點好處都沒有,竟然值得被高度讚揚?

香港第三間免費電視台Viu TV首播,一線劇集選用熱門韓劇《太陽的後裔》。(網上圖片)

黃金時間讓路給韓劇,等於將自己的電視產業拱手讓給韓國,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韓國電視業得政府大力資助,資金充足,人手、時間可能是香港數倍之多,對內對外分銷的市場均龐大,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蘋果日報》於「慌張西望」專欄取笑TVB不在翡翠台播放韓劇,是因為自知膠劇不如人,我覺得十分可笑。保護自己本土語言、文化的製作有何問題之有?面對競爭力高幾班的對手,港劇就要舉手全面投降嗎?大台播放《大長今》錄得50點收視的年代,電視台高層一度想過以後其中一線劇長播韓劇。試想如果當日成事,牽涉的演員及製作班底會縮減多少?

潮流興講「本土」,就拿本土來說。電視劇從來都是孕育本土文化、向海外輸出軟實力的最佳工具。在大陸,許多人對港劇情有獨鍾,因而對香港趨之若鶩。數年前在北京工作,北京同事聊起黃宗澤就雙眼發光,這正是為何香港藝員上大陸大有市場。港劇也出產到東南亞,甚至歐美華人地區,不製作港劇,就損失了向外宣揚香港文化的渠道。不少人批評TVB劇集不好看,這可以理解,但有人覺得長播韓劇比自製劇集好,就不明所以了。

低成本製作 質素與熱誠令人懷疑

馮讚揚ViuTV節目「低成本、有創意」,我倒不太明白「低成本」有值得稱讚之處。投放電視節目的金錢與出來的質素、效果絕對成正比,正如大陸的歌唱比賽《中國好聲音》之所以做到震撼的感覺,是因為大陸所用的人手及器材數量都是大台的差不多3倍。正當大家取笑TVB節目「慳皮」,為什麼對ViuTV「慳皮」有double standards?不會有人認為ViuTV的母公司PCCW「冇錢」吧?!

香港電視開台劇《選戰》(網上圖片)

王維基當日開始經營香港電視,認真研究電視行業,投放大量金錢以全外景拍攝劇集,以最花時間的 ARRI 攝影機營造電影感節目,以高市價幾成的人工招聘最好的員工,令電視業一時之間生氣勃勃,這些「高成本」叫做「誠意」。當然電視業中人會認為王維基這種高成本投入的經營方式不能長期持續,但對於ViuTV連劇也懶得拍、挖角也懶得挖,跟王維基的熱誠相比,差天共地。(註:ViuTV有開拍《瑪嘉烈與大衛》,每集5分鐘,算不上「拍劇」;其實now TV不是沒有拍劇經驗,兩年前的《衛子夫》在大陸大受歡迎,為什麼不繼續拍呢?反而放生王牌監製劉家豪、梅小青返TVB?)

以非戲劇類節目主打 觀眾易生厭

ViuTV開台第一天公佈收視高開,拉低大台5點收視,但其實由開台第2天開始,大台收視的跌幅已收窄到兩三點,過了一星期後,已變成一點左右。電視不是電影,不講一下子或一個節目的成功,而講節目收視率的持續性。我看過《跟住矛盾去旅行》,很欣賞其新意及宣傳策略,但非戲劇類節目很容易造成 fatigue(厭倦),就好比《獎門人》首播可能笑死你,但連續播幾個月,你還笑得出嗎?ViuTV主打非戲劇類節目,就需要源源不絕的「新橋」,才能保持收視。

ViuTV節目《跟住矛盾去旅行》,打頭陣是政治人物梁國雄及曾鈺成同遊波蘭。(ViuTV圖片)

講真,我不太相信「慣性收視」這回事。相信讀者與我一樣,哪個節目好看便繼續看,哪個台不好看便轉台。舉個例,最近大台的《公公出宮》收視高開平均30點,這是「慣性收視」嗎?沒有,接着《公公》的《EU超時任務》的收視立即降至24點,30多萬觀眾看完《公公》便轉台。產品好、hit 中觀眾就有人看,成功失敗都勿「賴地硬」。說實在的,當日全城質疑收視點由800個電視盒收集而來是不專業、不公平,那今天 ViuTV 加入Nielson的收視調查中,同樣用800個盒,卻又無人再提質疑,是「輸打贏要」嗎?

ViuTV開台的最大意義是為香港電視業帶來競爭。站在觀眾角度,希望兩台同時創造更高質素的電視節目,兩方新聞在競爭下會愈來愈中肯。期待ViuTV投資加碼,也期待TVB認真應戰。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