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對峙.影評】那個歐洲、英國、邱吉爾的Darkest hour……
祖韋特(Joe Wright)導演的新作《黑暗對峙》(Darkest Hour)就像我們近十年看過的那些好看的英國政治人物傳記片一樣,工整、紮實,可能還有點延續這些年從《英女皇》(The Queen)到《鐵娘子》(Iron Lady)和《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的老派。
或許你會覺得英國這類人物傳記片沒什麼突破,來來去去那些特點都有共通,借助出神入化的化妝把演員變成和原型人物幾乎一樣,再配合演員神級演技就是這部片的賣點,而這部片在英美的電影頒獎季自然就成為演員類獎項的大熱。果然,最先公佈的金球獎提名,《黑暗對峙》的加利·奧文(Gary Oldman)就入圍了最佳男主角提名。
無論你會怎麼看待這類電影,《黑暗對峙》也在我今年最喜愛的電影片單之列。祖韋特十年前拍二戰背景的《愛·誘·罪》(Atonement)已經很精彩,裏面那場鄧寇克大撤退的五分鐘長鏡頭今年因路蘭的《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又拿出來對比。十年後相同的背景,拍的是邱吉爾臨危受命接任英國首相的故事,影片的編、導、演俱佳,韋特可以說一掃之前《小飛俠》(Pan)的頹勢,恢復到正常水平。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身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邱吉爾一生的傳奇足以是一部史詩級人物傳記片,但《黑暗對峙》僅僅選擇了邱吉爾就任首相,組建戰時內閣這段經歷,確切說,僅是1940年5月下旬。這段時期既是歐洲,也是英國的darkest hour,德國納粹大舉侵略,荷蘭、比利時相繼宣布投降,英國的鄰居法國也接近投降邊緣,英軍在戰場上也節節敗退。
這也是邱吉爾的darkest hour,在接任首相前這段時間,他政治上處於被孤立,他接任張伯倫的首相,只因只有他是當時工黨可以接受的接任人。影片一開場便是下議院議員對張伯倫提出不信任動議,工黨領袖艾德禮把矛頭直指張伯倫,保守黨的座位上獨缺邱吉爾,只有一頂可以代表邱吉爾形象的帽子。邱吉爾第一次出場已給人意想不到,以新入職秘書Layton(莉莉·詹絲)的視角進入邱吉爾房間,我們看到大名鼎鼎的邱吉爾竟然穿著睡衣點著雪茄把自己困在漆黑的房間裏。
《黑暗對峙》的敘事穩紮穩打,基本堅守着三幕劇的結構,邱吉爾的四場重要演說貫穿著全片的起承轉合。雖是二戰背景,但鮮有戰場的畫面,大量的室內戲,戲劇衝突佈置在局促內景營造出戰場以外另一種緊張感。片中那個位於地下的指揮部,也是邱吉爾的戰時內閣開會的地方,在這個密不透風的地下室,邱吉爾和強硬主張與納粹和談的外交大臣哈利法斯(Viscount Halifax)針鋒相對;前線戰場是三十萬的英軍滯留鄧寇克海灘,邱吉爾也在這裏謀劃出「鄧寇克大行動」,號召英國的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前往海峽對岸救援被圍困的英軍。
加利·奧文飾演邱吉爾不單是通過高超的化妝技術幾乎還原出一個邱吉爾(第一次看到造型幾乎認不出這是加利奧文),而是把邱吉爾從外到內都演繹得張弛有度。一開場他像個脾氣暴躁的老頭,他會因秘書的失誤大發雷霆,他會在內閣會議青筋暴現(Will you stop interrupting me while I am interrupting you!),但另一面對太太對家人不失風趣幽默,偶爾還會自嘲,當然還有他那奢酒的習慣。他接任首相,太太說終於圓了你的宿願,但邱吉爾卻說,這是少年時的宿願,年輕時精力旺盛做不成,年老時反而需要你來擔當,但你再不像年輕人那樣衝勁,靠的只能是智慧。
《黑暗對峙》是一年裏第三部有關鄧寇克大撤退的英國電影,是名副其實的「鄧寇克年」。過去大半年香港先後上映了《鄧寇克大行動》、《編寫美好時光》,連同《黑暗對峙》,三部電影三種視角。《鄧寇克》把焦點放在前線戰場,呈現撤退大行動;《編寫》是女性角度和平民角度;《黑暗對峙》則表現這場大行動是如何籌劃出來還有背後的政局。
三套戲各有千秋,《鄧寇克》多線敘事,剪接和配樂製造緊張感,但人物幾乎失敗;《編寫》亦虛亦實,有女性導演特有的情感細膩;《黑暗》戲劇處理出色、人物精彩。《黑暗》和《編寫》有共通之處,就是可以看到普通民眾對當時局勢的態度,《黑暗》發展到後面國王佐治六世建議邱吉爾到人民中去(go to the people),他在地鐵裏聽到來自普通民眾對戰爭和對希特拉的絕不妥協的態度(never!),也鼓勵和促成他後來兩場鼓舞士氣的演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