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澳門回歸18年:表面風光內裏坎坷,不值得外界羨慕

撰文:黃東
出版:更新:

執筆時已是12月20日凌晨,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到了。高樓之外寒風怒號,吹得比平時更凶;室內剛好在「天鴿」襲澳四個月前夕再次停電,認真大吉利是。在等待周圍恢復供電時,一個人靜靜地享受著不知何時告別的潻黑,腦海中浮現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掠過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思緒瞬間穿越到18年前的同一天……

「強颱風『天鴿』吹襲粵港澳」新聞位列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第二位。(資料圖片)
+4

澳門回歸前幾年,經濟民生因澳葡世紀末心態管治方式而低迷,加上治安不靖(其實只是港媒過度渲染,黑社會當時只針對警方、賭場利益相關人士,對我等蟻民秋毫無犯),形成港澳市民普遍對主權回歸截然不同的取態。因為當時北京尚算開明,包括筆者在內對未來雖然也有不明朗的憂慮,但由於澳葡末年各方面實在太不知所謂,所以大家都認為小城已經衰到貼地,是時候改朝換代止跌回升了。在這樣的氛圍下人人對未來充滿期望,除了葡國人之外,那種見證歷史,迎接美好明天的陽光掛在每個人的臉上。這種發自內心的歡欣為筆者平生所未見,可惜只是曇花一現。

作為傳媒工作者,筆者第一次在平時冷落的小城,遇到這樣誇張的國際傳媒採訪熱潮。國內外行家回歸前一個月開始,每天搶新聞的拼勁和鋪天蓋地的報導,那種同行互相扶持,為著一個共同目標而奮鬥的精神,在寒冬中令人充滿活力和溫暖。因為澳門回歸,熟悉的、陌生的外來行家,很多都變成了日後的朋友。當年的累與樂至今依然歷歷在目,可惜同樣空前絕後。

1999年12月19和20日,是回歸新聞的最高潮。之前與外媒做了一晚直播後小睡片刻,又在高處迎著刺骨寒風,跟亞洲電視合作,評論駐澳部隊入城。那是除政權交接儀式外的回歸最高潮;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睛空萬里的好日子;也是全民可共同參與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怎似得現在類似活動,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生人勿近、仿如戰場?又例如澳門人越來越懷念那些年,只帶一個司機便落區的澳督和高官,與現在的官員排場比較實在有失身份。不比不知那朝好,一切盡在不言中。見過跨世代,咪當我老外!

澳門回歸半年後,便發生第一次出動防暴警察,發射催淚彈水炮鎮壓工人的大型衝突。作為導火線的外勞黑工問題,十八年來竟然仍未解決,遑論更複雜的社會問題。歷次警民衝突筆者全部在場見證,市民心聲、民心向背與主流媒體報導迥異,只要是正常人,都會思考澳門的病有多深。

不過回歸頭五年基本上發展是值得肯定的,荷包雖窮但人人積極進取,社會不用吹捧也充滿正能量,不似之後十幾年窮得只剩下錢。直到2006年底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貪污案,被香港廉署揭破通知中央出手,特區政府形象加上賭權開放後積壓的社會問題陸續爆發,自此便跌勢不止。當局之後只能靠假大空的宣傳;每年派數千元掩口費;打壓傳媒和社運組織、民間異見人士支撐管治至今。這就是澳門18年來走過,表面風光內裏坎坷的險路,並不值得外界羨慕。

澳門18年來走過表面風光內裏坎坷的險路。(視覺中國)

十八年,出生也變成人了,然而澳門特區的所謂成就多是靠吹出來的空中樓閣。究竟是「一國兩制的光輝典範」,抑或只是敗絮其中的金玉其外,普通市民才有最佳的發言權。民主只退不進,民生無法分享賭權開放成果,社會由18年前歡欣向上,變成充滿無力感。醫、食(物價)、住、行成為壓在市民頭上,愚公也移不走的四座大山,這就是回歸後的澳門真實寫照。

斬了歐文龍,自有後來人。官商一體、利益瓜分的政經格局下,權貴壟斷社會資源,市民向上流動無望,自由行人流三千萬壓沉澳門還未夠。既得利益集團只會叫年輕人走出去,抓緊大灣區、一帶一路發展機遇,長者最好回鄉養老,這真是一個很負責任的政府所為。難怪18年前人人臉上的笑容消失殆盡,難怪港澳市民幸福指數插水式加入世界最低行列。政府不作為、亂作為缺乏制衡,你能耐我何?至於孰令致之?你懂的!

「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今天還剩下幾両?路人皆知。50年不變已胡混了三分一,上一個18年過去了,下一個18年又會如何?筆者不會樂觀,也不會絕望。不論回歸多少年,只要太陽照常升起,只要一旦民心齊,改變就會到來。民主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天下皆然。

小樓昨夜又北風,
故城不堪回首停電中。
葡人文化應猶在,
只是枝旗改。
回歸能有幾多愁?
恰似西江之水向東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