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怕錯的社會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資料圖片,李孫彤攝)

【文:笨人Be】

我的學生說

父母失望   長輩責難   比不上別人

老師批評   同學嘲笑

不夠好    不夠時間

上課時氣喘  恐慌症發作  考不到甲等成績

人家的眼光  排擠     失去

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

眼淚     自立     失敗

不快樂    負能量

肥      不健碩    功課  

失控

怕失敗。

老師 趕不上學習進度,狂給家課。

學校「出事」,要老師同學做更多。

父母 子女落後個市,要課後繼續「活動」。

局長更怕不做事,結果反而做就更多「屎」。

因為怕錯,沒有人願意認錯,沒有人要改變。

因為如果認了,就像世界末日般,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是個沒有用的人。

龔慧攝

我常常問學生和自己,什麼時候我們給予恐懼這樣大的影響力?我們是怎樣教出一群這樣怕失敗和負面情緒的人?

有沒有人停留下來想:「我有責任」

在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愈是害怕,愈想做更多,或愈想逃避,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戰鬥或逃跑反應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所以局長「做嘢」避免公眾指摘;家長老師學生一同反擊,保護自己;而好抑鬱、好焦慮和好無助的那些,就繼續「摺埋」,留返啖氣。可是,沒有人停下來說:「我有責任」。不是說要找罪魁禍首,但如果人人都只把責任丟給政府,香港是不會改變的。再說,教育制度的確並不是唯一導致學生自殺的原因。

香港地少人多,小學時讀社會科,就讀到琅琅上口。不但居住環境不足,就連犯錯和抖啖氣的空間,都沒有。你迫我,我迫你,這樣的社會,這樣的香港,人怎會健康?學生怎能不脆弱?

停下來,想一想:如果我們不太怕犯錯,不太怕恐懼,由上而下,學會承擔錯誤和責任,認句「我做得不夠好,以後我會更努力」,正視多種根本性的問題,鼓起勇氣,放下面子,立起榜樣,或許,我們今天不需要氣急敗壞問教育局﹕「$5000 可以做甚麼?」或許我們寬容一點,不要什麼事都兩極化 (好與壞)。平心而論,或許,我們的家長不會「太怪獸」,我們的老師不用身心力疲,教育局不用太堅持,而我們的學生不會太「玻璃心」。

以今天的局面,教育局的五大措施當然明顯不足夠。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完完全全否定教育局的心思。所有的改變,都是從小步開始。那些「小錦囊」至少造就一些社會聲音。教育局和大眾分裂的關係,源於「不停改革」,讓師生家長無所適從,面對日常壓力,加上對政府生厭,今天無論是$5,000或是$50,000,都恐怕不會夠用。教育局在大眾心中信譽早已透支,而心理健康推廣,又是一場社會革命,非一局能夠解決。

學生自殺乃冰山一角,香港社會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和其他教育問題,才是根深柢固。說到尾,吳局長其實也只是一隻代罪羔羊,悲哀的他不是唯一一隻,而是有莘莘學子、家長、社工和老師,在這個城市一同陪葬。如果要改變社會風氣,我們可以先從自己己開始——容許自己犯錯,包容別人的失敗。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