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教育.來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一個真實故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歐陽學謙

筆者有幸於八月中出席一場有關關愛教育的座談會,是由香港教師營主辦的。當天看見數十名本地與內地以及台灣的現職教師和一些對教育有興趣的人士一同參與討論,大家分享各自對於關愛教育的看法以及從自身的教學經驗中,會否有一些值得其他老師參考/借鑑的地方。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嘉賓講師分享了她與學生相處的點滴:她回想過去幾年,有一名學生十分聰明,但性格十分極端——不是十分寧靜,寧靜得好像發現不到她的存在,就是會大吵大鬧,而且吵鬧的話題總離不開她的姊姊。她有一名比較特殊的姊姊,身體上有些障礙,所以需要特別照顧。在學校老師面前,她若提起姊姊,她很多時都會說出一些比較難聽的話,例如厭惡她之類。老師覺得她好像有些心結,但一直都解不開,所以很想透過課堂的時間完成一些手工製作可以讓她儘量抒發自己的情緒,表達一下自己心底的聲音。

面對那位性格極端的學生,講者老師表示自己當時也有點迷失。(視覺中國)

不過,那名學生並沒有立即有改善過來,那時,講者老師就說其實自己當時都有些迷失:畢竟平時上課都有關懷備至,又嘗試創造不同的宣洩渠道,例如與駐校社工共同開解這名學生,希望她可以一步步逐漸釋懷。不過這學生常常仍會把「我希望她不要再在我面前出現」這般說話掛在嘴邊來凸顯自己和姊姊之間依然存在深層次的矛盾。

之後因為這位老師並未被編排到繼續教這名學生,所以與她接觸的機會比較少,只能間中從同事的口中得知她的近況。又隔了好一段時間,終於到了學期的尾聲,原本以為就這樣風平浪靜完成了最後一天時,那名女學生走過來主動找這位老師,她對老師說其實一直都很疼愛自己的姊姊,只不過不願說出口,愈被問到,就愈迴避,但隨著自己長大,再回想當時老師的勸勉,她覺得其實自己一直只不過借那為藉口,以掩飾自己的情緒。她感謝老師當時的循循善誘。

從這段經歷,講者老師與在場的其他老師分享放下和等待的重要性。我們平時做輔導工作,很多時都希望可以立即見到成效,但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他們各自可能正身處不同程度的困境,而事件牽涉的又可能有好一些不同的持份者;所以我們必須要抽絲剝繭,慢慢的一層一層為學生剖開心結,不能只著眼效率,因為實在急不來。當我們在心態上都有所調節時,其實往往輔導的工作會來得更有效。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