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拳
華拳,據聞創自唐代開元年間的華山人蔡茂,故曰「華拳」。及至明代嘉靖年間,旅居山東濟寧的蔡氏後裔蔡挽之,以「精氣神三華貫一」的道家學說為基礎,寫成了《華拳譜》,使華拳成為一個完整的拳學系統,得以流傳後世。
原本華拳只是山東濟寧的地方拳術。直至清末年間,蔡氏後人蔡桂勤得到名師丁玉山指點,繼與蔡桂儉、李瑞雲等師兄共弟同鑽研,最終令家傳拳技再上一層樓,在上海、杭州等享負盛名。華拳一躍成為北派著名拳術,與「查、花、炮、紅」並列為五大長拳。
以時下眼光看來,華拳乃典型的長拳拳法,當屬外家拳法無誤。但照《華拳譜》所載,傳統華拳與後世的內家拳學其實相當類似,兩者俱講求全身內外的均勻發展,即「不柔不剛,合道之常」。另外,雖然華拳有很多跳躍翻騰的動作,但其基本要旨卻和太極拳一樣,強調「五體均稱」、「風骨內斂」(太極拳中曰「氣斂入骨」)。李瑞雲則在原有的華拳系統上,加入「托、提、聚、沉」的呼吸法,令華拳的內家色彩更趨濃厚。與此同時,《華拳譜》非常重視心理活動在拳術的領導作用,認為「心統性情,一身之宰也」,這點亦與《內經》提到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一致。除了反映出華拳的豐富內涵外,亦再次體現到內外家之間的複雜關係,實在難以用二分法定義(詳見《何謂內家拳》)。
華拳的代表套路共有十二路,既能夠單人練習,亦可以雙人對練,其中尤以蔡龍雲修編的四路在當代最為流行。蔡龍雲(1928—2015),出生於山東濟寧,父親便是上文提到過的華拳名家蔡桂勤。他自幼便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習家傳武藝,從年青時代開始就與中外不同的好手切磋交流。在他的努力底下,華拳再一次成為全國知名的拳術。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蔡龍雲繼續在各個武術團隊裡擔任要職,為華拳培育人材。1960年,蔡龍雲與其他武術家合作,制定了第一代的套路競技規則,當中自然包括了華拳。爾後,蔡龍雲又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發表四路華拳,並多次在報紙雜誌介紹華拳的搏擊方式。這些文章及套路動作,便成了今天流行的華拳規範模式:
(華拳競賽套路)
(內地制作的蔡龍雲記錄片,提到他學習華拳及年青時的搏擊經歷)
2015年12月19日,蔡龍雲因病逝世,享年87歲。慶幸的是,華拳至今依然是國家的標準競賽套路之一,他的學生邱丕相、王培琨等亦繼續在不同的武術領域裡工作,讓這門傳統拳法得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