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家長.博評】外國人不信「贏在起跑線」?

撰文:關焯照
出版:更新:

香港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因為中國人普遍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認為只要子女努力讀書,考進名牌大學,他們前途必定無可限量。

這種教育子女的思維驟眼看來並無不妥,大部份西方人亦普遍相信「No Pain, No Gain」的精神;但問題是中國人過份崇拜勤奮學習主義和追求完美學術成果,令香港父母盲目相信子女在學習上必須「贏在起跑線」,才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以「贏在起跑線」的信念來培育子女是否一條必勝之法?香港父母都應該有興趣知道答案。但在答案揭盅前,筆者必須釐清「贏在起跑線」的意思,以免讀者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所謂「贏在起跑線」是指香港父母相信愈早讓小孩學習愈好,例如,不少本地父母在子女入讀幼稚園前已安排參加大量興趣班以加快其學習能力;更瘋狂的例子是父母安排不夠一歲的子女學習外語,這是否走火入魔,讀者可以細想。

問題是中國人過份崇拜勤奮學習主義和追求完美學術成果,令香港父母盲目相信子女在學習上必須「贏在起跑線」,才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視覺中國)

根據教育文獻,孩子愈早入學學習會較佔優勢的信念是可以透過比較兩位學生同時入讀正規(或義務)教育後的表現。誠然,在法律上已界定入學年齡,但實際入學年齡差距卻可以高達11個月,因此採取「追蹤研究方法」(Longitudinal Study)比較其後兩位學生的學習表現或甚至進入社會後的工作收入,便可以確認「贏在起跑線」是否一個正確培育子女的方法。

以上的研究方法已被教育學者採用,目的是找出適當的入學年齡對學生的中長期發展的影響,而這種研究結果亦可以驗證「贏在起跑線」的有效性。

兩位歐洲學者,Patrick Puhani和Andrea Weber,在2005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題為「Does the Early Bird Catch the Worm?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es of Educational Effects of Age of School Entry in Germany」),指出德國學生的入學年齡差距,對學生的未來學業成績和接受教育程度有重要的影響。兩位學者發現七歲才正式入學的學生在其後的公開閲讀考試(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成績及接受教育程度均高於六歲入學的學生,反映較遲入學的學生反而能跑贏較早入學的學生。非常有趣,類似的研究結果也出現在美國、日本、瑞典、挪威等國家。

香港父母將「贏在起跑線」奉為教導子女的天條,但很多國家的教育數據卻沒有支持這個中國人堅信的培養子女之道。(視覺中國)

以上的研究結果帶出一個重要訊息:相對成熟度效應(Relative Maturity Effect)是非常重要的。根據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和三位學者的研究結果(題為「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on Life Cycle Skill Formation」),由於年齡較大才入學的學生在成熟程度方面較年齡較小的學生高,所以在學習的成績表現較為佔優;然而,有趣的是這種「相對成熟度效應」並沒有隨着年齡消失,反而,由於早期的成熟度差距,驅使較年長的學生在累積人力資本、準備學習和掌握軟技能(例如領導能力)等幾方面得到正面的影響,有助成長後的個人成就和生產力。

筆者不是支持孩子的入學年齡應該愈遲愈好,因為所有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應該有「學習的準備」(School Readiness),但關鍵是孩子準備好學習,而不是父母們為了子女能夠入讀名校而強逼子女瘋狂學習甚至催谷。教育文獻已指出兩三歲的小孩已有能力學習識字和基本數字概念,其學習目的是讓幼兒可以順利與正規教育接軌,以及確保學校計劃適合兒童能夠應付社會及學術的要求。

香港父母將「贏在起跑線」奉為教導子女的天條,但很多國家的教育數據卻沒有支持這個中國人堅信的培養子女之道。無奈,特區政府和本地教育界始終仍未能找出一個有效的方法向香港父母解釋所謂「贏在起跑線」只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假若香港父母仍然執迷不悟,堅信「起跑」愈早愈好,最終只會令子女受到更多無謂的壓力,這又何苦呢!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