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拳
受「大俠霍元甲」與精武體育會的影響,迷蹤拳在海內外俱享負盛名。而與之淵源極深的燕青拳,亦再次被人熟知起來。有不少拳家便認為,迷蹤拳實由燕青拳演變而成,兩者在許多技法上都相當類似。今天【武備志】,便向大家介紹一下這門充滿傳奇色彩的北方拳法。
關於燕青拳的由來,歷來有幾種說法。有人認為燕青拳創自唐代少林寺的一名僧人,他雲遊至某座高山時見到猿猴相鬥,得到啟發並創編了一套名曰「猊猔」(粵音同「危宗」)的拳法。另外,亦有指燕青拳實由少林燒火僧「緊那羅王」所創。他本身是名精通拳棍的武術家,後來去到了少林寺當燒火僧。某日反抗元朝的紅巾軍攻打少林寺,寺僧不能抵抗,惟有靠緊那羅王出手,以一條鐵棒打退眾兵。從此,緊那羅王名聲大振,前來拜師的人也絡繹不絕。由於緊那羅王法號「嚴青」,徒弟便將他所教授的拳法稱「嚴青拳」,久之音訛而成「燕青拳」。
當然,傳說中最為人神往的燕青拳始祖,還是《水滸傳》的「玉麒麟」盧俊義。據聞在宋代年間,奇人周侗(1040—1119,正史寫周同,名將岳飛之師)精通拳技,並將畢生所學傳予了盧俊義及「豹子膽」林沖。後來盧俊義走上了少林寺,把拳法整理發展,再傳給了同為梁山好漢的「浪子燕青」。從此在梁山一帶,便多了燕青拳這門拳術。及後燕青的門生為了躲避朝廷追捕,就把燕青拳隱去其名,是為「秘宗拳」。
撇開這些真假難辨的故事,近代燕青拳流傳得最廣的地區,當屬滄州和天津無誤。按著名武術家姜容樵,在民國十八年(1929)所寫的《寫真秘宗拳》記載,清代燕青拳傳人孫通,因犯命案而要避走東北。途中他分別在滄州青縣的大屯村,以及天津靜海縣的小南河村,傳下了燕青拳。據聞霍元甲的曾祖父,便是小南河村一脈的傳人。
作為北方武術,燕青拳有很多長拳動作,其姿態亦跟翻子拳有點類似:
(燕青拳示範)
(翻子拳片段)
至於在練法和打法上面,則各個流派俱會有不同技巧。例如姜蓉樵便指出,霍家所傳的燕青拳法,以負重訓練為主,且較重視直線攻擊,風格比較貼近少林拳法。而滄洲地區的燕青拳,則講求動作圓活,認為行拳時必須令呼吸深入丹田,達致養氣效果,與太極拳理如出一轍(姜蓉樵更曾因此貶斥霍氏一脈的燕青拳難登大雅)。
1910年,精武體育會成立,並由霍元甲出任總教習。結果除了令霍元甲聲名大噪外,他的「迷蹤拳法」亦廣為人傳頌。按照精武會人士的普遍說法,迷蹤拳乃霍元甲在家傳武學的基礎上,再融入諸如通臂、八極、戳腳等其他武藝而成。由於這種拳術打法飄忽、變化多端,故以「迷蹤」命名。所以現今流傳的霍氏迷蹤拳,確實與燕青拳法有所不同。然而究其根本,迷蹤拳的技法著實是以燕青拳為宗,兩者的拳路亦非常相似:
(迷蹤拳片段,可以與上文的燕青拳示範相互對比)
事實上,據傳早在燕青創拳之初,就有人以「迷蹤」稱呼其武藝,以示他身法靈活。而在霍氏祖傳的武學體系中,亦有「迷蹤藝」一項。可見無論在歷史還是實用層面,燕青拳與迷蹤拳之間的傳承當是無庸置疑。
經過近百年發展,現時燕青拳和迷蹤拳都已經桃李滿門,但始終以東三省和河北省最為突出。上世紀60年代時,河北滄州拳師盧振鐸便拍攝了一套燕青拳的對練影片,成為了武術界的一時經典。有興趣的武友可以觀看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