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創新日展出多個初創項目 可穿戴式外骨架提高搬運效率減工傷
中文大學於今天(20日)舉辦第四屆中大創新日,有三十多家由中大學者、師生、校友所創立的創新企業參展。由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主任廖維新教授領導的團隊就成功研發可穿戴式外骨架,以兩個摩打提供最多30公斤動力,減低工人於搬運重物時的負擔及受傷機會。
可穿戴式外骨架初步定價約2萬元,團隊成員之一的陳鴻天博士指出,產品提高工作效率之餘亦能減少工傷,對僱主及僱員來說都屬雙贏。
產品將提供物流公司使用 獲逾百萬資金
陳鴻天博士又提到,可穿戴式外骨架源自廖維新教授過往研發給癱瘓患者使用的行走裝置,認為相關技術層面可廣泛應用,於是團隊在3年前開始研發可穿戴式外骨架。團隊的初創公司「新鴻動力科技」於今年7月起正式營運,公司下月將會與香港雲途物流合作,將可穿戴式外骨架提供予對方物流工人使用,並收集數據,將產品優化。
目前新鴻動力科技透過「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及科技園基金,成功取得過百萬資金,公司預計今年尾能有產品正式投入市場。惟受資金所限,初期料以3D打印技術生產為主,隨著投資者增加,會考慮用傳統開模模式,將產品量產,並會研發不同助重力的可穿戴式外骨架,滿足不同市場需要,包括針對醫護使用,用作抬扶病人的輔助外骨架
AI助教師改英文作文 已獲約六位數資金
創新科技並非理科生的專利,中大日本研究碩士畢業生黃雅麗及恒生大學工商管理學生畢業生黃梓烽於去年共同創辦「Space Tutor」網路應用程式,以AI批改英文作文,減輕老師工作負擔。
黃雅麗表示,Space Tutor與一般AI的最大分別是做到個人化報告練習,「舉例老師將某學生數篇的英文作文放入我們的程式,程式可以針對該學生在作文中所犯的缺點,而生成一些針對性練習給學生學習」。她表示未來會優化程式,包括新增儀表板,能供老師或學生快速對文章的表現一目了然。黃梓烽說,為吸引教師使用程式,設計要特別貼心,包括如程式可以辨識學生手寫字,不用他們重新用電腦輸入,更重要是老師可以編輯更改AI的批改答案。
目前Space Tutor透過參賽及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取得約六位數的初創資金,產品已正式推出市場並有約四間小學試用,另有一間學校有意正式購買程式使用,距離「第一筆生意」一步之遙。
回收玻璃製降溫塗層 合作公司試用後感滿意
另外,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陳淳帶領團隊,成功研發以回收玻璃變成環保冷卻塗層「E-Coating」,使用在建築物的牆壁和屋頂後可以降低室內溫度。4位中大畢業生在去年成立初創公司「ReHarmony Limited」,產品雖未量產但目前有兩間分別位於中山及深圳的公司合作試用,對方對效果感到滿意。
中大創新日其他展出項目,包括AI藝術教育平台、微型柔性機器人、妊娠併發症篩檢技術等。校方期望透過平台展示中大在推動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並能為學生創造協同效應,藉此拓展夥伴合作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