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銷軟實力 孔子學院撞板

撰文:陳子煒
出版:更新:

推廣中國歷史文化,是否一定要硬推?孔子學院近年來的爭議大概是套反面教材。近年中國提倡「和平崛起」,向世界推廣中國特有的「軟實力」—簡單而言便是文化和語言(普通話)。為此,中國組織了「國家漢辦」,並於2004年創建了第一所「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以教授漢語(普通話)和弘揚中國文化為宗旨,其實並非什麼新奇創見,只是跟隨西方先進國家的慣常做法。同類型由國家支持的文化機構包括1883年已成立的法國文化協會(Alliance Française)和1934年成立的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

官方直接掌管 屢惹干預學術質疑

雖然孔子學院的構想正面,然而其實際發展卻惹來不少批評。不少外國大學學者均批評所屬校內的孔子學院以推廣文化和漢語學習為名,進行政治宣傳與干預學術研究為實。事實上,孔子學院雖然為非牟利機構,但全權由中國教育部下的國家漢辦管理,國家漢辦亦兼為孔子學院的總部。像英國文化協會和歌德學院等同類型的機構雖也依賴官方資助,但並非直接由官方機構掌管。

芝加哥大學教授Marshall Sahlins於2013年在雜誌《國家》(The Nation)撰文,臚列過往數年孔子學院如何干預大學,禁止對方舉辦中國官方認為敏感的活動,並抨擊它公然干預學術自由。他指大學意欲設立孔子學院,必須與其簽訂一套不公開的協定,因而認為孔子學院意圖利用「主辦大學的護盾(光環)」舉辦有利於中國政治的活動與教學。2009年10月,當芝加哥大學公布成立孔子學院時,就引起不少教職員聯署反對。此後,歐美多個地區興起了反對孔子學院對大學輸出意識形態的風潮,甚至多間大學相繼關閉孔子學院。2014年7月,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在葡萄牙舉辦的歐洲漢學會會議中,更撕去了會議手冊中有關台灣蔣經國基金會的介紹,引起與會的國際學者不滿。

孔子學院肩負推廣中國文化的任務,但其「硬銷」的方式卻多次引起爭議。(網路圖片)

其實,香港早在2005年就設有孔子學院,並置於理工大學之內。香港的孔子學院亦傳出一些干預學術自由,甚至國家漢辦拖欠理大資金等傳聞。現時香港的學術習慣中,若有意捐助大學進行研究和推廣活動,甚至要在學校內設立研究機構,一般而言都必須容許大學研究者有研究上的自由,而捐贈者也不能向大學作實際指示。然而,寄附在大學內的孔子學院會根據中國官方的立場影響反過來影響大學,一方面主導有利於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的傳播,另一方面阻止那些於中國具有爭議性的課題進行。

套用Sahlins所言,孔子學院愈來愈少參予其宗旨所在的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工作,反而花更多資源於影響主辦大學的核心教學與研究。官方推動的文化和語言教育機構帶有政治目的和推銷價值觀本身無可厚非,但此類機構一般都是獨立運作,而非依附在著名大學中,以免被指取摘干預學術自由。它們一般亦會以推廣文化和語言為主,不會明顯地進行政治操作。而孔子學院在香港也面臨一些獨有的問題,例如香港已有大量學習普通話的渠道,毋須依靠孔子學院作媒介,這變相令到孔子學院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漢語教學變得「無用武之地」。

在多種不利因素下,理大內的孔子學院也不得不求變。2013年理大與國家漢辦協議改組孔子學院,並於次年改置文學院之下。除改組之外,香港孔子學院在朱鴻林教授的領導下似是找尋到新的發展方向。在教學方面,現時孔子學院專注於提供講座和通識課程以推廣中國歷史文化,亦會利用香港國際城市的特質,為國際交流生提供普通話教學。研究方面,孔子學院自2013年改組後就開始了「《明儒學案》」、「修身日記」、「經世思想」等傳統中國儒家文化的研究計劃。它亦設有「漢語教學研究中心」研究中文教學方法(對外漢語)。這都體現了香港孔子學院汲取收了以往的教訓,重回推廣軟實力的初衷。

孔子學院其實應該集中精力於其原本的理念—傳播中華文化與普通話,而非埋首於備受非議的學術自由問題之上。事實上,利用強硬的方式「硬銷」中國觀念與推廣文化,等於是利用硬實力的操作模式去經營軟實力,兩者並不協調。再者,這種方法假若激起的只是港人對中國文化的厭惡感而非欣賞,便是本末倒置,甚至會弄巧反拙。孔子學院也可以仿效其他同類型的國家文化機構,獨立於大學的規制之外,那將更加有利達致其傳播軟實力的目標。

香港孔子學院改組後積極改善形象,重回正軌。(圖片來源:香港孔子學院)

探討香港歷史教育閱讀:

中史若要讀得好 專科專教或是出路

(本文原載2017年6月26日《香港01》周報第66期B14-15版,按此訂閱周報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