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強降雨持續 具700多年歷史古橋修復11年後再遭洪水沖毀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安徽省黃山市自6月19日入梅以來持續出現強降雨,境內多條河流、水庫水位急升。其中,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代的環秀橋20日晚被洪水沖毀。據了解,在2013年,環秀橋亦曾在洪水中被沖毀,災後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修復工作於當年底前完成。

據「中國天氣」計算,安徽黃山市平均降雨量超過了250毫米。(影片截圖)

據呈坎村黨總支書記羅志剛介紹,環秀橋6月20日晚6時半左右被洪水沖毀的,當時的雨勢很強,但目前看來,受損情況相較2013年要輕,「橋面以上的木質結構件大部分被沖走了,具體的受損程度需要進一步評估」。

目前,文物部門人員已經趕到呈坎村實地察看文物受損情況。呈坎鎮鎮長宮德晟表示,21日上午,呈坎村的水位已經下降,可以看到環秀橋橋面以下情況,橋墩主體沒有受損。羅志剛則表示,目前已找到部分環秀橋的木質結構件,從日後修復的角度來看,應該會比2013年的容易,因為當年石質結構的橋面亦被沖毀。

環秀橋被洪水沖毀。(澎湃新聞)

至於呈坎村的其他文保建築,羅志剛透露目前還沒有出現損毀的情況,雖有部分建築因洪水受淹受潮,但好在水位不深。目前,村民轉移安置工作已經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環秀橋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橋長26.65米,寬3.85米,高距水位4.55米,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國保」單位。2013年6月30日,千年古村落呈坎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災襲擊,導致49幢國寶和大量的古民居受損嚴重,包括中華第一祠羅東舒祠(寶綸閣),而環秀橋亦被洪水沖毀。

之後,當地組織專業施救人員,尋回75%以上的木質構件,後經文物部門的鑒別,整理和編號並妥善保管。同年10月22日,由國家文物局派專業人員指導的修恢工作正式啟動,當局力求「修舊如舊」,完美還原其原有風貌。11月30日,修恢工作完成,並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驗收。12月8日,按照徽州古老傳統環秀橋的牌匾被掛上,被洪水沖毀的700歲環秀橋再現「昔日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