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梁海明、梁海明|香港要深層次改革,並要進一步開放

撰文:梁海明
出版:更新:

寰海明察|梁海明、梁海明、梁海明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一直以來都在經濟、金融、貿易等多個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內地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香港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為了保持其特殊優勢和長遠發展,香港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並進一步開放。

此前我們三人曾共同撰文探討,當前的香港GDP早已被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深圳、廣州超越,那麼,是否意味著香港實力愈趨下降,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的角色如何?(詳見〈香港能在大灣區發揮什麼新作用?〉)經過多時的思考,我們一致認為,香港要繼續繁榮穩定,要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起重要作用,香港需要深層次改革,也要進一步開放,不僅是對國際更加開放,也要對內地更加開放。

從左到右分別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教授梁海明,訊息工程學博士,國際專家學會創會會長、香港和解中心創會會長梁海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管理碩士梁海明。(相片由作者提供)

在全球經濟日新月異的時代,香港的改革和開放不僅是必要的,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改革和開放常常被誤解為不可控的洪水猛獸,帶來無盡的風險和挑戰。事實上,合理的改革和有序的開放可以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動力。

例如,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任港督麥理浩就已實施對外開放,不單向歐美國家開放金融業和工業,亦重視向中國內地開放,更曾於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以此推動兩地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麥理浩對外進行開放,對內進行十年建屋計畫、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推行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等改革措施,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礎。

要推動香港經濟發展,要因應未來發展的趨勢,香港有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改革。這是因為一方面,香港需要保持特殊優勢,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其高度國際化的市場經濟、自由貿易港的地位以及穩健的金融和法律體系。內地正在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科技、社會等各個領域都在快速發展。為了在這一過程中繼續發揮其獨特的「超級聯繫人」的作用,香港必須加大改革力度,與內地更加緊密地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改革將使香港在金融服務、國際貿易、科技創新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同時展現香港的獨特魅力。

第二方面,香港進行深層次改革才能推動產業多元化和提升更多全球市場佔有率。目前,香港的經濟結構相對單一,金融、房地產等行業佔據了主導地位,這使得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較弱。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香港必須推動產業的多元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改革將助力香港產業主動牽頭發展科技創新、高端制造、文化創意等的新興產業。同時,通過改革,提高這些產業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增強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方面,進行深層次改革也是改善行業監管,防止保護主義的需要。現階段,香港的行業、產業監管主要由專業人士和專業團體負責。這種模式雖然在某些方面有其優勢,但也容易導致保護主義,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和新興企業的進入。未來,香港需要改革監管機制,由特區政府擔任領頭羊負責監管工作,以市民福祉為先,通過制定公平、公正、透明的監管規則,引入符合香港需要的先進的監管標准和經驗,提升監管效能,確保市場的開放性和公平性,以此打破行業壟斷,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提高行業對外競爭力。同時,特區政府還應積極與各專業團體合作,共同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香港除了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之外,亦需要進一步開放。一方面,香港進一步開放才能吸引外來人才,增強香港國際競爭力。一個開放的社會能夠為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創新環境,也只有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除了大陸人才外更要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國際人才不僅可以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啟發新思維,還可以推動本地人才的成長和進步,提升整體競爭力。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有需要通過更加開放的政策,吸引全球頂尖的科技、金融、教育等領域的人才。可以通過簽證政策的優化、生活環境的改善及便利化、教育資源的提升等多種措施,吸引和留住外來人才(尤其是在香港大專院校獲得學位的國際學生)。而且,外來人才又能促進本地人才的國際視野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第二方面,進一步開放才能有效管控風險,應對外來沖擊。開放不僅僅是引進外部資源,更是為了更好地管控風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風險和挑戰層出不窮。一個開放的社會能夠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信息流動性,有助於提前發現和應對潛在的經濟風險。而且,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香港可以通過多元化的市場和資源配置,通過更多不同層次的國際合作和交流,不僅能夠更好地應對外來沖擊,保持經濟穩定,也能促使香港更加融入全球經濟體繫,更好地應對外來沖擊和挑戰。

第三方面,更加開放才能推動香港與國際社會的深度接軌,特別是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樞紐,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其在金融、貿易、物流、中外法律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香港與共建國家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為內地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第四方面,一個開放的社會將允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招聘人才,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宏觀政策,鼓勵專業、企業自主引進國際化人才,而不是進行過多的行政干預,這將有助於提高人才招聘的效率、專業性和公平性,促進香港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可以讓香港的企業從市場需求出發,聘請一定比例的國際化人才,例如允許香港企業可按員工數量,在全球聘請佔員工總數10%的國際人才,而不是僅僅依賴由政府的審批引進的人才。這種由業界自主的市場化人才引進機制,既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推動香港經濟的國際化進程,也可以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擴闊市埸,形成良性循環。

最後,特區政府官員需要有更加開放和創新的心態。一方面,政府官員需放棄制度自滿固執的意識,多聽民間意見。官員緊抱「小政府、大市場」政策,常將「行之有效」掛在口邊,惟行之有效並非代表就是最好,更非代表不能改善。正所謂「Complacency is the enemy of progress」(自滿是進步的敵人),若然特區政府官員繼續保持優越感,對香港身處的結構困局後知後覺乃至茫然不知,且問題出現時,只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疑會錯失衆多發展契機。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對開放需持容錯、試錯心態。可設立試點機制,深入體驗執行時問題所在。當前,「重風險、輕創新」的保守心態,不僅存在於特區政府,也存在於各監管、公營機構以及多數本地的大企業。皆因一方面上述部門平時順風順水,普遍不願意冒風險創新,尤其是需要在法例、法規上作出調整的時候更不敢提出。另一方面是香港各界對出錯非常苛責,如果一犯錯就永不翻身,誰也不願意「試錯」。在上述心態下,令香港在創新的路上長期落後於人,要改變現狀,特區政府須敢行、敢做、敢試,才能有新突破。

若然說麥理浩的改革開放是篳路藍縷,那麼,香港未來的改革開放是披荊斬棘。香港要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保持其獨特的地位和優勢,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和更加開放,此間的千言萬語簡單歸納那就是:

東方明珠耀香江,改革開放譜新章。

金融樞紐連四海,科技創新逐浪長。

產業多元爭魁首,開放包容納賢良。

國需港長齊攜手,共創輝煌萬世揚。

我們確信,通過改革,香港可以保持其特殊優勢,推動產業多元化,改善行業監管;通過開放,香港可以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管控風險,推動國際接軌,提升整體競爭力。只有改革和開放齊頭併進,香港才能在新的歴史時期,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長遠發展。

作者梁海明是訊息工程學博士,國際專家學會創會會長、香港和解中心創會會長;梁海明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數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管理碩士;梁海明博士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教授。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