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博評】關懷人多一點

撰文:陳珍妮
出版:更新:

有說林鄭月娥的新班子根本是挑無可挑。新班子已塵埃落定,能夠寄望的只是他們能夠做實事罷了。

在傳媒多年,同時教授語言、旅居他國,外來文化刺激各種反思。香港是國際金融重要城市之一,不少人崇尚中環價值,錢是至高無上:金融才俊是叻仔,嫁他們的更是叻女。我們的社會太冷漠、貧乏、勢利,缺乏對後輩的支持和培養,科技與創意的人才寥寥可數,幸運一點的闖個頭破血流,才辛苦爭取到位置,更多的是為飯碗放棄夢想,賺錢只為吃飯與睡覺(睡覺不過六呎長位置,不少劏房比六呎更短),一棵菜般的過活着,不是 living,是 lingering。林鄭月娥接的是燙手山芋,且容我說對未來香港的期望。

1. 教育,不是逼迫

最近小 Celine 在 America's Got Talent 中表演,其父受抨擊指當女兒是搖錢樹,把小孩教得老積勢利虛偽。怪獸家長是肯定存在的:英文課才上了四五次,子女不能說得像 native speaker 就立即退學;考試班訓練學生「考試能力」,讓他們作文卻像石中取血,「我未作過」、「我無試過」,除了上學就是功課班興趣班,他們沒有機會自我體會與發掘;舞蹈唱歌表演,子女一定要有獨舞獨唱部分,否則為什麼要付那麼多學費?

我有兩個學生接受蒙特梭利教育法(Montessori education),老師從不迫他們寫字背書,要他們從經驗學習,他們醒目得不得了。小小年紀懂得自理生活,最令我感動的,是老師教他們「世界上並沒有贏輸之分」,不要這樣標籤別人。小時候家人從不迫我做任何事,我恣意的閱讀、發掘、吸收。八十年代許多家長都主張天生天養,自由是最大的禮物。

法國教育制度裏,高中生必須在術科以外修讀哲學。除一般學科外,尚有職業高中,教授酒店管理、工業、美術、農業等,有些學生甚至可以學習駕駛貨車!他們了解人的才華各有不同。有些人有書緣,有些體力很好,有些人烹飪了得。人人做 banker 律師議員嗎?誰來開餐廳、賣菜、坐公司櫃台啊?明明妙筆生花,卻叫他去看股市數據,是不是有點浪費?

社會勢利,家長為子女安排的事情,是一張張入場券,即使子女從名校進名校再進跨國公司,也不過是千人一面的螺絲釘,隨時可以取代。香港的教育問題,在於把橡皮圖章硬生生壓在學子身上,人才範圍窄,社會經濟就單一化。政府有沒有好好審視各類學生的才華,並給予適當的培訓?

在傳媒多年,同時教授語言、旅居他國,外來文化刺激各種反思,且容我說對未來香港的期望。(資料圖片/梁碧玲攝)

2. 尊重別人的價值觀

家母移民美國多年,她說喜歡美國的最大原因,是在一個民族熔爐般的國家裏,別人會尊重你的生活方式,不會胡亂批判,於是她可以舒服地做自己:胖一點、穿不太流行的褲子、手袋也不是新款,在美國見的「白鴿眼」少很多。

與法國朋友聊天,他從事市場推廣,在工作與工作之間,他會擠出時間四處遊歷。法國有薪假期很長,每年至少有五個星期。他得以在各地認識不同的人,體會各種文化,學會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因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先別急着「好為人師」,不如聆聽一下故事。我提到香港人「結婚生仔上車」的壓力,就好像趕車般。「你的生命不是一架巴士!趕什麼時間?」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好惡與時間表,為什麼社會仍是狹隘地給人標籤:盛女、廢青、毒男?缺乏尊重的源頭是什麼?教育!只教學術不教做人的教育。

3. 真誠的關懷市民

在巴黎戲院看戲,開場前有 20 分鐘廣告時間,賣食品廣告時,下方打出提示字樣:「為你的健康着想,請定時做運動。」「三餐之間別吃零食。」政府對市民健康的關懷,我有點感動。

在巴黎戲院看戲前的廣告,政府會在食品廣告下方打出提示字樣:「為你的健康著想,三餐之間應避免吃零食。」(作者提供圖片)

關懷也源於社會保障。美國和法國的公民均有頗為完善的醫療保障,美國給予居民「白卡」,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當然大病費用還是要付一點。法國朋友曾患癌,醫療費用受豁免,公立醫院的藥物與私立的沒有等級之分。我提到在香港,不少醫療保險並不保障原位癌,癌細胞擴散才有賠償,她顯得有點驚訝。

住屋是基本人權,美國與法國有租金管制居所。法國更有社會住宅,租金低廉,環境相當不錯,重點是不分種族與地位,集齊不同階級的人,不會有富人區貧民區之分,小孩自當自小學習包容理解,而不是白眼他人,挾以自重。社會住宅出了不少社經界的棟樑。當然資源分配仍然不足以應付需求,但至少有如此德政。

以上的關懷當然源自高稅收。香港的財政儲備也很充足,錢花到哪裏去呢?大家有目共睹。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