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籃球】FIBA例適用香港學界? 比賽裝備限制你要知
隨年代的變遷和球例的更新,學界籃球今時已不同往日。特別是在衣著上,球證走過來要求球員脫下指定裝備的一幕,從甲一到學界都相當常見。
在開賽前緊急的一刻間,大概都不會有人花時間質疑被要求脫下的原因,但其實「有法可依」。學界體育聯會的《校際籃球比賽章則》中,雖然並無詳細寫明有關裝備的要求,但第一條表示:「除特別聲明外,所有賽事均依照國際籃球聯會所訂之比賽規則舉行。」因此,在《校際籃球比賽章則》沒有提及的,都依照FIBA規則。
首先上場的基本配備包括:波衫、波褲、襪和鞋子,FIBA皆有提及規格,而發展之下日增的球員裝備,如四肢護具、臂套、肌內效貼布等,也是規則中包含而球員又未必注意到的細節。
不可以穿船襪?
雖然襪子並不影響球賽進行的安全性,長、短襪也不過是個人的喜好,但FIBA規則中提及「球員可以在比賽間穿著不同顏色的襪子,惟左右必須相稱;不能備有閃燈、反光物料以及其他裝飾物。全隊的襪子均為同一種顏色,並須是肉眼可見的長度。」因此船襪的長度未必乎合「肉眼可見」的要求。
坊間出售的籃球鞋少不了以球員表現和舒適程度作賣點,其實一對適合打球穿的襪子亦然。不同的球員有個人獨特的喜好,例如不少NBA球員習慣穿兩對以上的籃球襪,在高強度的跑動下作緩震功用。傳奇球星高比拜仁(Kobe Bryant)曾經要求設計師打造更優質的籃球襪,讓籃球運動員再也不用在場上同時穿著兩雙襪子,他說 : 「襪子是第一道防線,腳是比賽中最重要的部位,你必須好好照顧他們。」
特別在於打籃球有許多跳躍、急停、快跑的動作大量依賴第一蹠骨(前腳掌大姆指下方的厚肉墊)做旋轉、急止的動作,因此前腳掌的避震、耐磨性就需要依賴有一定厚度的襪子,加上籃球不少的轉向和對抗動作容易扭傷踝關節,所以踝關節、阿基里斯腱的支撐也需要靠襪子在腳跟加強束縛,限制關節活動。
比賽可以穿有袖打底衫/褲在球衣下嗎?
看NBA就知道,籃球球衣除了背心還可以是短袖設計,雖然市面上比較少,但這種設計是接受的;惟有袖球衣的手袖必須在手肘以上,更不能是長袖設計。但「自製」手袖則不能出現在比賽中,例如在球衣底下多穿一件T-shirt或是有袖的打底衣,不管是因形象還是其他原因都不能接受。
另外,褲長也需要在膝蓋以上,所以很常是球員穿著七分緊身褲上場,卻被要求捲上大腿而不會露出來的位置。但是蓋住小腿的壓力襪,抑或是蓋過膝蓋的護膝卻可以使用,差別大概只在是否「一體成形」罷了。
籃球鞋顏色有沒有限制?
球鞋的顏色是沒有限制,但卻必須左、右對稱,不能有閃光、反光和其他裝飾。左右對稱也就是不能有「鴛鴦鞋」的配搭,就連甲一、熱愛以「鴛鴦鞋」造型上場的蘇志樂也要就範;學界雖然少有這種情況。矛盾位出現了,就是若穿著的那雙鞋,兩隻不對稱但又確實是市面上能買到的「一雙」鞋又能不能過關?
為甚麼球證會要求球員脫下護具/撕走貼布?
紅、橙、黃、綠⋯⋯甚至連迷彩也有,護具和貼布的色彩繽紛,但並不適用在真正的比賽中。FIBA規定「每隊的球員必須配戴相同顏色的壓力袖/腿套、護頭、護腕、頭帶以及貼布。」換句話就是隊友們的護具顏色要統一。但從此項可見,FIBA規則要求,學界層面卻未必能「跟足」。
雖然FIBA規則是能在世界上籃球比賽通用,但在學界球員身上卻又未必適用。學界體育聯會將未有寫訂的條文都依照FIBA規則進行,只會變成「隻眼開隻眼閉」。
球員和比賽的背景、層次不一。例如國際賽的球員大多有球隊資源或品牌的支持,要求嚴謹也是合情合理;但學界習面上大概也很難要求學生同時擁有深、淺顏色的護具,而又有實際的保護作用下,更多的是球證只能「選擇性」或因應情況執法。
精英賽資格名單(截至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