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球評】從總裁口風轉變 看NBA在中國市場的博奕
火箭總經理莫利(Daryl Morey)一個支持香港的Twitter帖文,在中國引爆巨型公關災難。
NBA和一眾球星急急向中國球迷澄清甚至道歉的態度,令不少人不禁產生疑問:「NBA不能沒有中國嗎?」
商業社會,一切以利益主導。先撇開立場問題和道德批判,純粹以數字來說話。
NBA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成功的職業運動聯盟,經營模式主要依靠四大支柱:電視轉播、門票、贊助和一切有關NBA的商品收入。在四大收入來源之中,電視轉播收入獨佔鰲頭。
根據彭博社報道,在2017/18年度NBA與ESPN和TNT簽訂的美國本土全國轉播合約,加起來約為240億美元。
NBA最大開支是球員薪酬,聯盟合共30支球隊,以每隊上限15名註冊球員計算,即總數450人。
以2018/19年度NBA球員的平均年薪639萬美元計算,總數不足29億美元。換言之,未計聯盟與個別當地電視台動輒上億美元的合約,單是兩大轉播合約收入,足以養活聯盟所有球員超過8年。
其餘三項收益,商品主要靠出售球衣帶動,估計每年平均收入約9.3億美元。自2017年開始,NBA球衣上首次加入贊助商廣告,收入各隊有所不同,介乎每年500至2000萬美元不等,合共為聯盟帶來額外1.5億美元年收入。
各支球隊均有大大小小不同贊助商,而聯盟本身,2015年6月終結與Adidas的合作,與另一運動巨頭Nike簽入一紙價值高達10億美元的8年合約,每年升幅足足是舊約的245%。
較令人意外的是,門票收入是NBA四大商業收入來源中,比重最低一項。各隊門票收入差異甚大,根據NBA 2018/2019球季統計數據,只有76人、公牛、獨行俠三隊平均每場主場賽事有超過2萬人次入場,速龍、熱火、勇士、拓荒者、騎士、紐約人、湖人七隊也貼近此數,最低的籃網不足1.5萬人次。
然而即使以2萬觀眾、平均票價100美元計算,41場主場賽事總收入,也「只是」為球隊每年進帳8200萬美元而已。
這套經營模式,加上聯盟不斷努力開拓新財源之下,令NBA收入近年逐年增長,至2017/18球季,單季總收入達到80億美元,創下新高。
那麼,中國呢?
自姚明2002年以狀元身分加盟火箭隊開始,NBA近20年來落力開發中國市場,根據福布斯估計,2018年NBA在中國市場價值約為40億美元。
單是騰訊的5年網上轉播收入,據報已高達15億美元,是NBA美國本土以外的最大合作夥伴。此外,NBA與國營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的長期合作關係,已超過30年。彭博社引述一名NBA行政人員指出,自2008年起,中國市場每年增長均達雙位數。
NBA總裁施華(Adam Silver)對此坦白承認,「毫無疑問,經濟方面的影響十分明顯,那個帖文帶來的影響相當巨大。」
圖看NBA在中美兩國公關災難(按圖放大)
無敵廣告Rate Card
帳面數字以外,中國也為NBA帶來龐大收視人數。NBA公布,2018年中國透過電視、數碼媒體或智能手機收看賽事的人數達到8億人次,數字接近美國人口的2.5倍。
如此可觀的收視,不單為聯盟帶來巨大收入,也是一張向各大贊助商推銷的「無敵宣傳武器」,令各種贊助合約的Rate Card叫價更高,還有深不可測的商品銷售潛力,加起來的商業利益多得難以計算。
上述數字,相信足以說明何以NBA和火箭均對中國球迷的反應高度重視,不希望得失為他們帶來巨大收入的重要市場。
金錢就是一切?
所有跟中國打交道的商業機構,均清楚明白跟中國交手的各項潛規則,亦因此貴為NBA頂級球星之一的夏登,在火箭出現公關災難之際,第一時間聯同隊友韋斯保克向中國朋友和球迷致歉之餘,還高呼:「我們愛中國」,嘗試撲熄廣大中國球迷的怒火。
如果由來自其他地方的球員做這一套,可能衝擊不會那麼大。偏偏是以民主自由大國自居的美國球星來飾演,反差感覺便格外強烈。
不少人質疑,NBA本身已經賺這麼多錢,中國市場的金錢真的是那麼重要嗎?多位美國參議員對NBA「對中國叩頭」的做法口誅筆伐,認為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應放在利益之上。
一家商業機構,收入當然至關重要,不過當影響力至巨的政治人物牽頭,在本土「火燒後欄」產生另一場公關災難,危害到NBA在美國自家品牌聲譽,一切又要推倒重來,重新計算。
所以你看,施華第二日再回應這宗事件的時候,堅稱「聯盟不可能規定球員、職員及球隊班主可以說什麼或不可說什麼,總之我們不能這樣運作」,態度已趨向強硬,力撐莫利的言論自由,說到底,一切不過是商業計算和博奕而已。
延伸閱讀:
NBA被指向中國「跪低」 美國民間強烈反彈 參議員怒罵:偽君子
【NBA】總裁施華表明會出席上海季前賽 期望與「合適官員」對話
【NBA】央視不滿NBA總裁稱尊重莫利言論自由 暫停轉播季前中國賽
【NBA】籃網台灣班主譴責莫利撐港獨 美學者批聯盟「雙面人」
【籃球】中國籃協宣布暫停與火箭交流合作 央視批GM莫利支持港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