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員工轉職醫院 笑稱待客之道唯一不同:唔會講下次再返嚟
「Hospitality」(款待,也指顧客接待業)和「hospital」(醫院)文字上雖然有所相似,意思卻是截然不同;酒店業和醫院,又可如何拉上關係?
今年43歲的周宏健(Stanley),本來是一名在酒店業工作了17年的資深從業員,約4年前他毅然改變人生跑道,加入港怡醫院擔任文職工作。他笑指,酒店的目標是讓客人感受賓至如歸、令他們未來會考慮再次入住,到了醫院當然不會叫病人「下次再返嚟」,但有禮、友善的待客之道不會改變;在疫情之下,他與同事更加努力,務求讓客人有良好住院體驗。
Stanley表示,當年自己畢業後第一份工作選擇了加入酒店業,一做就是17、18年,直至2018年底,他獲港怡醫院邀請加入院內的出入院辦公室,替病人辦理住院、出院事項,以及解決醫療以外,如解釋賬單、費用等問題。他形容,工作與過往在酒店前台接待客人有所相似,「客人入得嚟都有啲擔心,我哋希望病人同家屬都會有好嘅體驗。」在去年7月他再受上司賞識,轉職至業務發展部,處理病人保險等相關工作。
談到近年較深刻的個案,Stanley憶述,曾有兩位年近八旬的外籍婆婆到北京旅遊,其間一人不慎跌倒,二人隨後包機來到港怡醫院求醫。她們過往從未到過香港,身上亦沒有攜帶很多現金,人生路不熟之際,受傷住院的婆婆對醫療費用、旅遊保險等事宜感到十分擔心。Stanley指,當時他跟保險公司密切聯絡,最後讓兩位婆婆以擔保信方式掛賬支付醫療費,同時間Stanley也替不需住院的婆婆籌謀住宿、交通等各方面的需要,讓她能專心照顧友人。
醫院內有酒店、航空及零售業人員任同事
早前經歷疫情高峰期,公立醫院病人爆滿,各間私家醫院亦開始接收新冠肺炎病人。Stanley分享指,當時政策下病人要先「call白車」入住公立醫院,經繁複的手續、醫生評估、報告等才可轉來港怡醫院,已轉職到業務發展部的他擔當起「橋樑」,與病人、醫院和醫護團隊緊密溝通,當中又要適應因應疫情而瞬息萬變的安排,他與同事不斷努力,讓病人可以盡快入院。
顧客接待的英文「hospitality」中雖然包含了「hospital(醫院)」這個字,意思上卻沒有關係,不過Stanley認為,他的工作是醫療服務和顧客服務的結合,未來希望繼續利用自己在酒店行業的經驗來「款待」每位病人。他又指,自己沒有醫療背景,也用了一段時間才掌握艱深的醫療用字和術語,然而醫院內也有不少酒店、航空、零售業的同事;對於轉職一事,Stanley形容是「慶幸」,「諗返轉頭其實好好彩……疫情下酒店業辭退唔少人,如果我仲喺酒店業,𠵱家要待業都唔出奇。」他亦表示,轉職時港怡醫院開業不久,加入後有一同幫助建立醫院形象的感覺,認為工作令他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