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區樓宇滲漏投訴個案激增500宗 屋宇署研究以AI及航拍找源頭
樓宇滲漏問題是眾多住戶的噩夢,如處理不善,除了面對金錢損失外,更會造成精神壓力,疫下亦會衍生衞生問題。根據統計,在過去一年,西貢區樓宇滲漏投訴個案達1,700宗,比上一年度激增500宗,情況值得關注。今日(3日)屋宇署署長出席西貢區議會會議,被不少區議員追問相關情況。有區議員指出,有住戶已飽受滲漏困擾多年,情況仍未得到改善,希望署方能擴大執法範圍,讓部門能更有效地處理私人住宅渠管及單位樓層之間的滲水問題。
屋宇署署長余寶美今日出席西貢區議會並匯報在區內的工作情況,其間不少區議員對樓宇滲漏問題作出查詢。有區議員指出,樓宇滲漏問題不局限於樓層之間,外牆喉管滲漏問題亦令居民非常困擾,有個案更持續達5年以上,因窗花及煤氣喉受長年累月的滲漏影響而生銹,每隔一段時間便要自費更換。
余寶美表示,署方現時主力處理各種樓宇安全如老化、失修及僭建物等問題,滲漏亦是重要一環。她提到,在過去一年,西貢區樓宇滲漏投訴個案達1,700宗,比上一年度增加500宗,相關的投訴個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余寶美認為是因為市民對樓宇安全有更多了解,以及對疫情感到憂慮。
署方使用新測試技術查找滲水源頭
余寶美透露,以往屋宇署均使用傳統測試方法,如以濕度儀量度濕度數值、排水管色水測試、地台蓄水測試、牆壁灑水測試及供水喉管反向壓力測試查找滲水源頭,惟相關技術需要樓上住戶配合下方能進行。因此,自2018年起,署方開始使用新測試技術,如利用紅外線探測儀測試一些肉眼不能察覺的滲水位置及溫度,亦會配合微波斷層掃描,探測混凝土樓板內反映濕度的數據,從而推斷滲水源頭。找到源頭後,便會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向有關人士發出妨擾事故通知作出跟進,現時已完成檢查約一半西貢區的個案。
疫情下,屋宇署推出一次性特別計劃,視察約2萬幢樓高三層以上住用或綜合用途私人樓宇外牆排水系統。截至今年3月,西貢區已全數完成視察目標樓宇,並發出50個渠務修葺令。
區議員促署方設立寬限期測試濕度
西貢區議員張美雄指,不少投訴個案在屋宇署職員上門測試時,結果顯示濕度不足而被停止再調查,他認為相關做法不妥當,「嗰刻冇漏,唔代表已解決」,如滲漏單位短時間內暫時關閉喉管便能影響真實滲漏情況,但事實上滲漏問題仍然存在。在終止調查後,受影響單位需要再次向屋宇署投訴,整個個案流程便要重新進行,即意味拖延時間將會以年為計。他建議署方能設立寬限期,如第一次測試濕度不足後,在稍後另一個時段再給予一次重測機會,而不是直接終止調查。
張展鵬則提到激增500宗個案顯示問題的嚴重性,而樓宇滲漏問題不局限於樓層之間,外牆喉管也是其中一個滲漏來源。他提到現時管理公司並沒有技術處理相關問題,滲漏個案可持續長達5年或以上,當中有個案的窗花及煤氣喉因滲漏而損壞,業主需要每隔兩年自費6萬元自行進行更換,惟至今仍未獲妥善處理。他透露更有個案即使成功找到源頭,涉事單位僅稱會停用相關喉管,但未有進行任何維修,當隔了一段時候重用,滲漏問題又再次發生。
另一名西貢區議員方國珊亦曾接觸區內漏水及喉管淤塞個案,有個案因樓上浴室滲水導致樓下單位需在天花放置接水盤,由於大部分燈筒已浸壞,居民因擔心漏電不敢開燈。其後他們協助在下層天花以濕度儀量度,發現濕度超標。屋宇署為其進行色粉測試,卻未能找到滲漏源頭。部門當時亦有派員到訪懷疑滲漏源頭單位調查,惟對方拒絕開門,需由源頭單位住戶再約定入屋調查的時間,再作處理。方國珊指,漏水情況會影響大廈整體安全,認為署方應擴大執法範圍,不應待喉管爆裂及石屎剝落後才作處理及維修。
屋宇署署長余寶美回覆查詢表示,尋找滲漏源頭的確困難,若發現源頭會作處理,惟一些大廈外牆滲漏涉及細微裂縫,難以察覺。署方正研究使用人工智能(AI)及航拍以更精準地找到滲漏位置。目前如在測試過程中單位的滲漏位置已乾透,亦較難執法,故區議員在會上提到的寬限期,署方會作出參考,例如判定什麼情況下才停止處理個案。對於不願意開門的涉事單位,署方會在掌握足夠的證據先出信,再申請法庭手令以跟進及處理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