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長者感孤獨 教大研究指靜觀及積極行為介入助提升生活滿意度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面對較高風險染疫的長者,日常起居生活及社交均受到影響,容易因長時間留家而產生孤單及疏離感。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進行一項介入研究,為122名低收入的獨居長者安排合共8節、每節30分鐘的活動,當中涵蓋靜觀、積極行為介入及電話支援。約一個月後,研究團隊發現適當的干預能有效減低長者的孤獨及心理壓力,亦改善了長者的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及睡眠質素。

研究如何透過介入保護在疫症中的長者免於孤獨,從而減輕本港長者在社交距離措施下產生的孤獨感,以及提升在疫症中的長者的生活質素。(資料圖片)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20/21年度協作研究金-協作研究金與2019冠狀病毒病及新型傳染病相關的一次性研究計劃就不同關於疫情的問題,透過研究支援大學學者及專家探究相關解決方法,包括研究如何透過介入保護在疫症中的長者免於孤獨,從而減輕本港長者在社交距離措施下產生的孤獨感,以及提升在疫症中的長者的生活質素,並於今日(25日)公佈研究結果。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蔣達博士表示,為了減少長者的孤獨感,研究團隊以不同的社會心理介入措施,包括靜觀介入(Mindfulness)、積極行為介入(Behavioral Activation)或電話「友同行」(Befriending)並分析其有效性。蔣達指,靜觀是透過溝通心靈和感官的介入,讓長者以關注自己的呼吸、身體及想法,與自己相處,並接受自己不好的情緒,而積極行為則是一個快速、目標為本的介入,旨在增加長者日常參與有意義的活動,產生愉快的感覺,從而改善他們孤獨感或抑鬱症狀。至於電話「友同行」則是與長者成為朋友,透過愉快及互動的對話建立關係及友誼,以友善方式對日常話題和時間進行持續的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透過靜觀介入及積極行為介入,長者的孤獨感分別下跌了8.8%及8.7%。(資料圖片)

是次研究招募長者及義工為研究對象,邀請義工參與相關訓練工作坊作為介入活動,同時招募長者,接受已訓練的義工透過電話提供介入措施。所有研究對象均屬於65歲以上、月入低於4,500元及家中沒有上網設備的獨居長者,他們沒有參加靜觀冥想或相關的身心靈訓練,並在研究前接受相關測試證實有孤獨感,隨機分配,並透過電話參加8節每節30分鐘的介入活動,目前已完成介入措施的長者共有122人。而義工則是50至70歲、完成小學教育、過去一年沒有恆常地參與任何義務工作的長者,他們隨機分配介入組別,完成6節每節2小時的訓練工作坊,並透過電話提供介入措施予長者。

結果顯示,透過靜觀介入及積極行為介入,長者的孤獨感分別下跌了8.8%及8.7%,心理壓力則分別下降15.5%及18.1%,而生活滿意度分別提升了4.7%及1.7%,心理健康狀況分別上升了8.4%及10.9%,睡眠質素分別上升了16.7%及16.8%。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面對較高風險染疫的長者,日常起居生活及社交均受到影響,容易因長時間留家而產生孤單及疏離感。(資料圖片)

義工:長者由抗拒到談話有互動

今年72歲、參與積極行為訓練的長者曾女士表示,一般獨居長者均較孤獨,如有人適時與他們聊天,即使內容不算深入亦對精神健康有幫助。義工張明珠形容,積極行為訓練可以讓長者檢視哪種項目會令自己更愉快,「即使疫下少咗同朋友交流,留喺屋企做啲自己認為有價值同重視嘅活動,會更開心,唔會成日覺得好悶,甚至覺得抑鬱或者被孤立。」另一名義工李國良則表示,起初致電長者時,他們都有戒心,抗拒交流,但當他耐心地介紹靜觀內容,並引導他們練習後,長者的情緒變得安定,談話時亦開始有互動。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楊婉蘭博士指,研究初步結果顯示,適度介入有助減少長者的孤獨感,目前仍在招募義工及長者繼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