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人口老化社福資訊不足 疫情下以為「唔打針要坐監」
香港人口老化,少數族裔人口同樣有此趨勢,然而少數族裔的長者和照顧者,基於言語不通難以接觸社福服務,對認知障礙症往往不以為然;第五波疫情嚴峻,少數族裔人士接觸疫情資訊滯後,長者情況更甚,其社群中不時流傳資訊,如「封城」、「唔打針要坐監」等,卻苦無方法辨識真偽。有機構去年開展同行計劃,希望透過社區教育提升少數族裔社區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和關注,同時在疫情下,以WhatsApp等形式向少數族裔提供翻譯成不同語言的疫情資訊。
「在我們家鄉,認知障礙症的只被認為是年老的正常現象。」印度裔的Preeti指,過去一直沒有留意認知障礙症的資訊,自己照顧年老祖父時,常會感到十分吃力。Preeti與丈夫皆在印度接受高等教育,二人分別就讀藥劑學和工程學,結婚後來港約四年,但因不懂中文,在香港生活也不容易。她的父親和先生都是廚師,因疫情影響,工作時間和薪金大減,同時對防疫資訊也有不了解的情況。
不懂中文難fact check資訊
例如早前盛傳香港將會實行「封城」政府,Preeti家人收到消息指所有店舖、超市會關閉至少兩星期,感到懷疑卻不知可於何處「fact check」真偽。Preeti去年參加了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開展的「智」多一點──少數族裔長者同行計劃,擔任了計劃的「智」多一點之友參與拍攝錄像,向少數族裔組群宣揚認知障礙症資訊,而「智」多一點又會將翻譯成不同語言的防疫資訊傳給她,讓她幫忙轉發給少數族裔社群。她坦言,參與網上義工活動,不只局限留在家中照顧小孩,令她情緒及精神健康上也得到平衡。
同為印度裔的Suki,一歲時已跟隨父母來港,因此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但她指,年長一輩如她的父母不懂中、英文,也是無法得到正確的社區資訊。「例如爸爸有啲朋友傳嚟,話唔打針就要坐監,媽媽打嚟問我求證,我先同佢哋澄清返;又譬如話要lockdown(封城),爸爸又即刻走去買餸,話出面好逼。」Suki指,不少鄰里也有相同情況,因此平日也會與他們分享最新社會動態,「佢哋對於染疫要點做、打針資訊等等都好缺乏。」
參與計劃後認識認知障礙症
當收到「智」多一點傳給她的資訊,Suki會幫忙轉發給EM(少數族裔)社群,而在接受 「智」多一點認知障礙症訓練後,她才發現年邁的媽媽常忘東忘西,疑似患上認知障礙症,「佢有高血壓,最近成日會打畀我哋,問要幾時食藥、食一粒定兩粒,睇咗家庭醫生後,話之後會同佢做評估。」Suki表示,很多人會覺得「人老咗唔記得嘢好正常」,但訓練令她認識到,認知障礙症需要正視,而現時父親會常與媽媽聊天,媽媽的情況也稍有好轉。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與香港大學於2018年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少數族裔長者具有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潛在風險,服務處與香港理工大學於2019年進行的研究亦顯示,南亞裔長者及其照顧者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嚴重不足,而言語障礙及文化背景等均有礙他們尋求協助。
去年4月在香港公益金資助下,服務處開展為期兩年的「智」多一點──少數族裔長者同行計劃,計劃社工Chloe Wong指,在初期已招募了多名如Preeti和Suki等的義工,每人負責參加不同活動,如Suki曾參加網上分享講座,讓更多港人了解少數族裔對認知障礙症的看法,及參與多元文化認知健康桌遊製作坊,向少數族裔組群宣揚認知障礙症資訊。計劃除了希望提升少數族裔社群對認知障礙症的關注、促進及早識別和介入,並鼓勵他們協助及支援有需要的少數族裔長者,在疫情下亦希望提供支援,因此社工會向少數族裔提供正確的防疫資訊,以釋除社區內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