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風雨蘭指逾四成童年性侵涉親屬 平均隔12.8年才求助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今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指出,過去3年接獲的兒童性侵個案中,有逾四成個案是被親屬性侵,而受害人平均相隔12.8年才作出求助。其中有事主透露,延遲求助的原因包括曾向家人透露遭性侵,但遭到忽略成二次傷害。
近日風雨蘭出版童年性侵倖存者口述故事集《倖存者言》,將9位橫跨50後至00後、童年遭性侵倖存者的人生故事輯錄成書,鼓勵及引領其他倖存者的同時,亦希望促成社會關注。

據風雨蘭指,性侵個案的延遲求助現象極為嚴峻,受害人中有七成均沒有報警求助。(資料圖片/陳焯煇攝)

侵犯人多為熟人包括親屬或朋友

風雨蘭由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間跟進的性侵個案中,18歲或以下的佔26%;侵犯者的身份大部份均涉及熟人,當中有41%為親屬關係、16%為朋友或同學、11%為親密關係,只有9%屬於陌生人。而在事發時受害人與侵犯者同住的,也有33%。

據風雨蘭指,有關的延遲求助現象極為嚴峻,受害人中有七成沒有報警求助。兒童性侵受害人平均相隔近12.8年才向風雨蘭求助,是成年人性侵個案求助時間的10倍以上,而且若個案侵犯者為其家人或親人,平均相隔時間更逾20年。風雨蘭建議,政府應多推廣預防兒童性侵的教育,並支援兒童親密接觸者,尤其是家屬處理兒童性侵事件,並應改善現行對性侵受害人的支援服務。

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左)及風雨蘭資深研究主任邱志衡(右)。(風雨蘭提供圖片)

新書聚焦性侵倖存者事後生活 與創傷共存

風雨蘭資深研究主任邱志衡指出,部分個案中有事主曾向專業人士、家人等揭露遭到性侵,但遺憾的基於家庭關係,又或兒童表達不清晰,令社工未能及時察覺處理事件,令事主受到二次傷害。邱指出,個案中涉及被熟人甚至家人侵犯,更是持續地發生,事主童年時的受害經歷、求助決定、求助結果、到長大後的求助經歷都十分重要,他們的療癒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因此需有更多人參與反性暴力的工作。

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表示,新書《倖存者言:九位童年性侵倖存者口述故事》是過去多年研究的延伸,希望向公眾呈現倖存者不同面向的生命故事。她指,雖然過往亦有就本港童年性侵問題進行的研究及出版,但以倖存者的生命故事為主體的文本資料,在本地一直缺乏,因此書中秉持著以倖存者為本的概念,沒有聚焦在性侵事發過程,反而更多描述倖存者在事件後的生活、記錄她們與創傷共存過程。「因為對於倖存者而言,也許更重要的不是如何受傷,而是如何去過好現在的生活。」

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右)表示,新書《倖存者言:九位童年性侵倖存者口述故事》是過去多年研究的延伸,希望向公眾呈現倖存者不同面向的生命故事。(風雨蘭提供圖片)

事主十歲遭表哥持續侵犯:一世唔會忘記

透過《倖存者言》說故事的Pema是一位八十後,她在10歲時首次被表哥侵犯,儘管很早期便曾向母親求助,但母親似乎不明白,既沒追問亦無援助,間接造成Pema持續被性侵。Pema指,「無形嘅疤痕唔會比實體嘅疤痕容易消除」,形容當時對大人很失望,事件至今仍影響她與家人關係,「冇估到隔咗廿幾年都唔會忘記,𠵱家覺得係一世都唔會忘記。」Pema寄語予一眾家長,因小朋友未必懂得清晰表達,平日要更加敏銳和有耐性聽他們說話。

為「00後」的阿茵,11歲首次遭爸爸侵犯,「好多人成年之後會被問點解細時唔講,質疑𠵱家先講有咩用。」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輯錄在書中後,能讓大家知道童年遭性侵的人,求助時有不同困難,也因各種原因「講唔出」,「除咗可以話畀自己知,已經唔再係細個時嘅我,有能力為自己爭一口氣,亦希望公眾睇完會有多啲了解,少啲批評同怪責,而其他女性亦可以勇於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