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學生開發珍珠蚌肉XO醬、蚌肉乾成獨有港產手信 料今年發售

撰文:黎倩婷
出版:更新:

香港一直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原來西貢海域中,一直有漁民養殖名副其實的珍珠蚌,近日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師生與西貢魚排合作,以珍珠蚌為原材料,開發出獨有的港產手信,盼透過產品與一系列活動為漁民增加收入,亦令更多市民了解本地漁業發展及價值。

西貢一帶有部份漁民以養殖珍珠蚌為生,他們摘取蚌內的珍珠和蚌殼,用以出售或製成珍珠末等中藥或美容產品,過程中的蚌肉會被扔棄,甚為浪費。機緣巧合下,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師生與西貢一個魚排負責人合作,將珍珠蚌肉開發成「珍珠蚌肉XO醬」和「珍珠蚌肉乾」等新食品,再邀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的師生團隊,幫忙為產品進行包裝設計、籌劃宣傳活動,推廣漁業文化。

珍珠蚌肉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IVE食品科技及安全高級文憑師生在一次參觀西貢魚排活動中,留意到被棄置的珍珠蚌肉,處境就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於是在2020年開展了有關珍珠蚌肉的研究。當時負責研究的學生鍾劉煒、陳君妍現已畢業,他們接受訪問時表示,選擇製作XO醬是因為珍珠蚌的腥味較重,醬料的味道可以掩過蚌肉的腥味,亦可以保留海鮮的鮮味。

經有關食品測試後,估計XO醬可保存一年或以上、而珍珠蚌肉乾小食則可保質約6個月。當團隊完成初步研發後,先後進行多次具規模的食品感官分析測試,邀請試食者就兩項產品評分,同時提供市場上其他牌子的XO醬和小食供試食者盲測(Blind Test),比對新產品的味道和接受程度,成員鍾劉煒表示,「在第一輪試食當中,發現唔夠鹹味、鮮味,於是我哋增加咗金華火腿和蝦米嘅比例。」成員陳君妍表示,他們研發的產品比市面上出售的安全及健康,除了會檢測品質外,亦會選擇較健康的米糠油製作。

團隊收集意見後,不斷改良食譜和製法,最後的測試當中,有超過五成的試食者選擇他們研發的XO醬,認為比在市場上發售的其他牌子味道更佳,其優勢在於海鮮味更突出,希望日後有機會與食品廠洽商,考慮推出市場的可行性。

HKDI學生定名品牌為「漁願」 盼推廣本地漁業

在高級講師陳子聰的指導下,IVE團隊完成了產品的研發,下一步便是探討市售的可能性,陳子聰表示,「真係要銷售唔係咁簡單,唔係好食就得」,於是便與HKDI視覺傳意高級文憑的師生團隊合作。團隊將新食品的品牌名稱定為「漁願」,意指漁民的願望,希望市民多關注香港漁業和保護海洋。

待疫情放緩後,HKDI團隊希望推出一連串以「聽海、看海、嚐鮮」為主題的活動,包括參觀西貢深灣養殖魚排的「漁願之旅」、售賣漁民自家製珍珠首飾和蚌肉食品的「漁願市集」等。

全港只有2至3個漁戶養殖珍珠蚌

西貢魚排負責人梁錦明是全港首個養珍珠蚌的人,他為是次研發新產品的學生團隊提供珍珠蚌肉。梁錦明表示,現時全港只有2至3個漁戶養殖珍珠蚌,他認為香港的水域尚算適合珍珠蚌生存,現時魚排每年有近十萬隻產出,養殖方法仍正在摸索當中,如果未來可承受的話,會考慮增產至每年20至30萬隻。梁錦明表示,「以前開蚌,珍珠會用嚟做工藝品,殼用來製中藥或者美容,蚌肉就多數掉咗佢」,後來與IVE學生共同商討蚌肉的新用途,促成合作,相信產品可以幫助漁業界推廣宣傳。

梁錦明曾多次試食新產品,他認為最初的XO醬味道偏淡,辣度略嫌不足,團隊再次改良後,「產品比出面嘅XO醬好食」,於是與本地食品廠合作,預料產品可於今年內面世,他的西貢魚排亦有售。梁錦明另指,未來希望在魚排發展生態旅遊,讓香港年輕人認識漁民文化及魚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