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女性患心臟病死亡風險較男性高 懷孕及更年期是影響因素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心臟病為香港常見致命疾病,更是女性第三大健康殺手。坊間普遍認為男性患病風險比女性高,故女性對防範心臟疾病的意識較低。然而,女性在懷孕前後和更年期時均會減少雌激素,這段時間的患病風險變相比男性更高。有外國研究更發現,逾九成受訪女性均不知女性患上心臟病後,死於併發症的風險高於男性。
心臟病專科醫生指,女性患上心臟病的症狀較男性不明顯,建議多留意自己身體情況,尤其一些非典型症狀,如過度疲勞、呼吸急促、出汗及頸部、下頜、背部疼痛時,便應及時求醫。

研究由香港大學心臟專科學院委托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去年11月以電話問卷形式隨機抽樣進行,調查共訪問了510位18至70歲的女士。當中發現,逾半(55.3%)受訪者認為男女患心臟病的機會相等,更有逾九成(96.3%)受訪女性均不知在他們患上心臟病後的死於併發症的風險高於男性。團體亦提到,據哈佛研究指出,在女性患上心臟病發的五年內,死於心臟衰竭或患上中風的機會比男性越出11%,情況值得女性重視。

調查發現,過半(55.3%)受訪者認為男女患心臟病的機會相等,更有逾九成(96.3%)受訪女性均不知在他們患上心臟病後的死於併發症的風險高於男性。(曾鳳婷攝)

調查結果指出,多於7成受訪女性並不了解性別和懷孕是患上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僅有5.9%受訪者認為在懷孕期間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男性高。有21.8%受訪者表示有高血壓,分別有12.9%和9%受訪女性有高血脂以及患有有糖尿病,這些症狀均有患上心臟疾病的隱憂。當中,大多受訪者都同意以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患疾病和意識到不良的飲食習慣會提高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惟僅39%受訪者有均衡飲食的習慣,揭示大多女性有相關知識,卻鮮有行動。

心臟病專科醫生范瑜茵建議女性應從生活入手,多留意自身身體況,在有類似病徵時應及時求醫。(曾鳳婷攝)

心臟病專科醫生范瑜茵指出,女性患上心臟病的症狀較男性不明顯。她建議,應從生活入手,多留意自己身體情況,尤其一些非典型症狀,如過度疲勞、呼吸急促、出汗及頸部、下頜、背部疼痛時,便應及時求醫。同時,她呼籲市民應建立做帶氧運動的和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這些都有助於防範心臟病。

范提到雌激素能保護女性的心臟,而在女性在懷孕前後和更年期時均會減少雌激素,惟她強調並不建議女性在這些期間額外補充雌激素。她解釋,這不但對心血管疾病無益處,更有機會造成中風和血栓的情況出現。

雌激素能保護女性的心臟,而在女性在懷孕前後和更年期時均會減少雌激素,惟醫生不建議女性在這些期間額外補充雌激素。若額外補充雌激素,或有機會造成中風和血栓的情況出現。(資料圖片)

婦女誕女後半年心跳加速兼肺積水 證患擴張型心肌病

現年48歲、任職銀行的林小姐,在13年前誕下一女,6個月後便因心跳急促和呼吸困難看醫生。其後得知當時心跳每分鐘高達100次,她看畢醫生後,依舊感到不適,故當晚便到急症求醫。經醫生檢驗後,發現林小姐的血含氧量低,肺部更出現積水,最後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當時的心臟功能只餘下20%。幸好林小姐在配合治療和復康運動下,現時她的心臟功能回復至50%,能正常生活。

擴張型心肌病患者林小姐呼籲女士應多留意自己身體情況,尤其是高齡產婦,「只要身體情況同平時有少少唔一樣,就應該去睇醫生,唔好似我,到咁後期,嚴重咗先去睇醫生」。(曾鳳婷攝)

林小姐憶述初發病時,她正忙於工作,不太覺得有什麼問題,惟一段時間後,發現連走路也會感到喘氣,持續一個星期後,便感到心跳急促和呼吸困難,故決定求醫。林小姐以過來人呼籲女士應多留意自己身體情況,尤其是高齡產婦,「只要身體情況同平時有少少唔一樣,就應該去睇醫生,唔好似我,到咁後期,嚴重咗先去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