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展覽|疫下無家者人數上升 團體促政府仿台灣推友善政策
無家者一直在社會邊緣下努力掙扎求存,疫情影響下,失業及收入銳減的情況普遍。加上在防疫措施下晚市一度禁堂食,一群「麥難民」頓時流離失所,變相流落街頭。
但現時政府政策未能適切援助這群弱勢人士,社署所提供的資助宿位更遠追不上無家者人數。有團體舉辦無家者展覽,冀讓更多人了解他們所面對的處境和背後故事,希望政府能仿傚台灣,更友善對待及照顧無家者,亦希望藉此籌集更多資金,用以提供更多宿位予有需要人士。
《無家者展覽2021》由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辦,3月16日起接受報名參觀。展覽包括多個無家者的故事、港台兩地政府對無家者政策及現時無家者的需要。當中亦設有導賞團,由無家者親自擔當導賞員,向參觀者介紹展覽和他們的困境。
現年77歲的穩叔曾任職公司管理層,2008年金融風暴下,穩叔因投資失利,錢財盡散,本持有的基金和退休金頓時清空。他無力支付房租,欠租數月後,開始他流落街頭的生涯,流連公園和連鎖快餐店已達十年以上。穩叔認為政府對無家者的援助從未有改善,「有啲公園會鎖住,有啲入到去,但會被趕。食環會不停話要洗地,淋濕個地方,迫你走,甚至會直接搬走你嘅所有物品」。
「台灣政府會畀個袋佢哋收好啲家當」
反觀,他認為台灣政府對待無家者較為友善。他憶述2019年曾透過社協前往台灣和當地的無家者交流,發現他們的生活情況比香港理想,「台灣政府會畀個袋佢哋收好啲家當,喺公園入面會有一個專屬嘅位畀佢地放,每一個袋都有number,唔怕會亂」。此外,穩叔提到,當地政府更會協助無家者看醫生,更提供車輛接送,他建議政府可仿效台灣做法,友善地對待無家者。
另一名無家者是50歲的明哥,以往在內地居住,並於生產工場上班。2017年因廠房接連倒閉,故他回流香港。但明哥在香港的收入不高,難以負擔住宿支出,曾有兩年成為麥難民,早上外出工作,晚上在麥當勞借宿一宵。接觸社工後,明哥得以入住不同的資助宿舍,惟因坊間宿舍有不少限制,如有特定進出入時間,以及最多只能供人暫居一段時間。
為配合宿舍門禁 只能打散工
「宿舍會有門禁,不能隨時回來,也不能隨時外出」。由於需要配合宿舍門禁,他在遇到社協的友家宿舍前,一直只能打散工維生。他表示,「𠵱度(友家宿舍)彈性啲,可以24小時出入,會易啲返長工」。現時任職運輸業的他毋須再擔心會因門禁限制,而被迫在外流連。
同樣曾居於內地的68歲阿力,則因受到疫情影響成為無家者。疫情前,他在香港從事餐飲業,月入一萬多,惟去年爆發新冠肺炎,他便被迫留在內地,使用僅有的積蓄生活。後來因積蓄用盡而欠租,同年4月回流香港,經濟不景氣下亦只能做散工,更試過有兩個月零收入。最後在社協幫助下,現時他暫時和別人分租,在位於尖沙咀的賓館居住。
而曾任職清潔工、現年57歲的陳先生則在2019年一次失業中,再次成為無家者。他憶述,當時本來住在月租$5,600的深水埗劏房,惟因失業導致欠租逾萬元,被迫再度流落街頭。經社協介入後,他找到一份在長洲上班的清潔工,並居於長洲宿舍,直至去年年底才轉回市區工作,並入住友家宿舍。惟其後又發現自己患有腸胃疾病及坐骨神經痛,影響左腳活動,在今年2月完成手術後,便申請綜援入住安老院舍。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指出,疫下無家者的人數上升,根據社協在去年5月的非領綜援無家者研究,有42%無家者是從內地回流(即在香港失業,在內地欠租及在用盡積蓄回流香港的人為主),在經濟不景下,也有不少人因而成為無家者。
資助宿舍限制多 居滿半年需遷出
他提到,現時政府對於無家者的政策均非針對性,在疫下緊急情況下,堅持不開放臨時收容中心,依舊只以天氣因素作為考慮開放場所準則。他指在疫下開放臨時收容中心供無家者暫居在外國早有先例,加上現時社署提供的資助宿位嚴重不足,遠遠追不上無家者的增長人數。去年社署已登記露宿者人口為1,423人,惟社署只提供222個宿位,供無家者暫住半年,「宿位要輪好耐,但又只住得半年,點會夠,希望可以畀佢哋住兩年,畀多啲時間佢哋去搵下一個落腳點」。
過往社協亦有提供宿舍如友家宿舍,旨在透過住宿及其他支援服務,供無家者暫住以及協助他們定立長遠的住宿計劃。現時社協有4間宿舍,共提供24個宿位,並有意擴展,已找到7個地方願意出租作宿舍用途。但友家宿舍資助在來年3月便會耗盡,急需要700萬元的資金用作友家宿舍未來3年的費用,故社協希望有心人能捐款支持。
了解更多《無家者展覽2021》:https://soco.org.hk/life-stories-of-the-home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