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常態|每10名長者1個變抑鬱 照顧認知障礙患者最高危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半年,長期留家成為大部分巿民生活寫照,有港大研究發現,有九成三長者因疫情被逼減少活動,當中有一成出現抑鬱癥狀,若要同時照顧認知障礙患者,患抑鬱機會較其他照顧者高出一倍,有機構推出援助計劃,培訓長者成為「精神健康急救員」,學懂處理自己與身邊人的情緒,減少衝突機會。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今年2至8月,以電話訪問了8,382名60歲或以上長者,以調查長者在疫情下的行為和心理健康,結果發現疫情期間,93%長者減少社交活動,當中有1成受訪者出現抑鬱、焦慮徵狀,當中以60歲至79歲長者最為高危。調查又發現,長者同時要照顧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患抑鬱癥狀較非照顧者高出一倍,女性出現抑鬱和焦慮徵狀比例亦較男性高。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解釋,長者亦會在患病、痛症、喪偶和家人相處問題時,觸發情緒問題,而疫情期間,長者需要搶購糧食、廁紙和排隊買口罩的情況,也使他們感到抑鬱、焦慮,有機會引發情緒問題。

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出現抑鬱情況更比非照顧者高出一倍。(曾鳳婷攝)

計劃未來四年覆蓋18區

有見及此,賽馬會於2016年起撥款8,700萬元開展支援長者精神健康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由港大和多間社福機構合作改善長者晚年抑鬱問題,在四個地區包括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推行。計劃培訓了21位社福專員和242位義工,透過外展接觸10萬名長者,當中有4,300名長者有抑鬱傾向,需要心理保健及介入。在社工介入後,98%長者情況獲改善,其餘2%則轉介到公營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計劃未來四年將覆蓋18區,讓每區長者均有支援,並會培訓5,000名長者義工,參加者須在網上修畢15小時精神健康急救證書課程和實習,日後便能透過義工留意到身邊有抑鬱風險的長者,提供合適援助。

林一星表示,在疫情下的高齡照顧者為高危人士,長者亦會在患病、痛症、喪偶和家人相處問題時,觸發情緒問題。(曾鳳婷攝)

課程培訓精神健康急救員

現年70歲的阿月,疫情初期經常覺得焦慮,不敢外出,又要四處搜購口罩,而她丈夫長期留家,脾氣變得暴躁,經常指罵她,二人關係變差。「我之前不懂得和我丈夫溝通,他又脾氣不好,經常因芝麻綠豆事罵我,我覺得他很差。」

阿月(中)參與「精神健康急救員」培訓計劃中,學會了聆聽和體諒丈夫,雙方關係得以改善。(曾鳳婷攝)

直至今年她獲社工推薦參與「精神健康急救員」培訓計劃後,學會怎樣辨識和處理有抑鬱癥狀的患者,更會在丈夫責罵自己時,先思考是不是自己也有問題存在,從中學會聆聽和體諒丈夫,雙方關係得以改善,個人情緒亦得以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