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出圖鑑教分5類毒蛇 籲郊遊時遇到應保持距離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秋風起,三蛇肥」,近日秋意來臨,市民郊遊時亦容易遇上蛇。漁護署日前在Facebook發文,以圖鑑形式介紹本港5種毒蛇,並呼籲市民看到蛇時需保持冷靜,亦不要傷害牠們。

漁護署在facebook發文指,蛇在秋天的時候會為冬眠做好準備,大量進食以貯存豐厚脂肪過冬,故市民近日郊遊時,有機會見到「肥蛇」出沒,呼籲大家見到蛇時要保持冷靜。署方提醒,蛇是被動的動物,多數不會主動攻擊人,故市民見到牠們時應保持距離,也不要傷害牠們。

漁護署日前在Facebook發文,以圖鑑形式介紹本港5種毒蛇。(B仔自然教室 Mr. B Nature Classroom圖片)

本港5種毒蛇分類:

金環蛇又名金腳帶,主要於植被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小丘和低谷地帶棲息。(B仔自然教室 Mr. B Nature Classroom圖片)

金環蛇(Banded krait)

金環蛇又名金腳帶,主要於植被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小丘和低谷地帶棲息,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全身有黑黃相間環帶,黑色環紋比黃色環紋略寬。金環蛇毒性很強,足以致命。

原矛頭蝮又名「龜殼花」,因頭部屬典型的長三角形,頸部細小,形似烙鐵,故被俗稱為「烙鐵頭」。(B仔自然教室 Mr. B Nature Classroom圖片)

原矛頭蝮(Pointed-scale Pit Viper)

原矛頭蝮又名「龜殼花」,因頭部屬典型的長三角形,頸部細小,形似烙鐵,故被俗稱為「烙鐵頭」。牠以魚、蛙、蜥蝪、鳥、鼠等為食,甚至會捕吃其他蛇類。

珊瑚蛇又名麗紋蛇,身體大多呈紅色或橙色。(B仔自然教室 Mr. B Nature Classroom圖片)

珊瑚蛇(Coral snake)

珊瑚蛇又名麗紋蛇,身體大多呈紅色或橙色,帶有白或黃色邊的幼黑環紋。棲息於水源附近和林間,以捕蜥蝪和其他蛇為食,高毒性,毒液可以致命。

紅脖游蛇的紅頸位置亦能釋出毒液。(B仔自然教室 Mr. B Nature Classroom圖片)

紅脖游蛇(Red-necked Keelback)

身體呈橄欖綠色,帶黑斑和黃綠色斑點,明顯特徵為紅色頸部。紅脖游蛇擁有後毒牙,故咬人時輸出毒液機會較低,不過其毒液足以致命;另外牠們的紅頸位置亦能釋出毒液。

眼鏡蛇俗稱「飯鏟頭」。(B仔自然教室 Mr. B Nature Classroom圖片)

眼鏡蛇(Chinese Cobra)

俗稱「飯鏟頭」。眼鏡蛇身上有細環紋、頸背則有白色環紋。眼鏡蛇被激怒時,前身會昂起,膨大頸部後方的花紋呈眼睛狀,因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