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城門河釣獲魔鬼魚 釣魚漢稱常見 魚類專家﹕宜放生

撰文:楊婉婷 王譯揚
出版:更新:

網上流傳有人昨日(22日)在沙田城門河一天橋釣獲魔鬼魚,令人嘖嘖稱奇,更質疑是否假圖。不過,事實上城門河過往曾多次有魔鬼魚被人釣起。記者昨午到現場視察,並未尋獲圖中魔鬼魚,一名釣魚男子向記者表示,城門河有魔鬼魚並不出奇,更稱「我自己都唔知釣幾多」,經烹調後更可進食。
現場所見,天橋上釘有沙田區議會的警告牌,呼籲不要在橋上垂釣。有魚類專家指,圖中所見的是燕魟,亦即魔鬼魚,主要在沙泥底生活。至於為何會在城門河出現,專家解釋因河口表面為較輕的淡水,底部則是較重的鹹水,故有燕魟等魚類游入城門河並不出奇。

網上流傳數張照片,一條疑似魔鬼魚被放在沙田城門河瀝源橋的行人路上,腹部朝天。有網民指並不罕見,過往亦曾有人釣獲魔鬼魚,更會帶走食用。有人則認為城門河水質有改善,才會有海魚游入河道。翻查資料,早於2004年,城門河已曾有釣魚人士釣到魔鬼魚。

記者下午到現場視察,發現魔鬼魚已不見蹤影,只留有一灘血漬。一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釣魚男否認今日釣到魔鬼魚,但他指城門河主要是鱸魚及烏頭,而上址為鹹水,故有魔鬼魚亦「唔出奇」,更指「我自己都唔知釣幾多」,魔鬼魚更可食用,「細條放生,大條拎去食」。記者觀察,發現釣魚男的漁獲量甚豐,行人路上有約8條魚,他在短短5分鐘已連釣2條烏頭。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表示,圖中所見的相信是燕魟,俗稱魔鬼魚或鯆魚,為軟骨魚綱燕魟目的其中一科,因游動時與燕子相似而得名。燕魟身型扁平,尾巴帶刺,有鋸齒及毒腺,被刺中時傷口會腫脹。牠主要生活在沙泥底,會伏在平坦的沙泥之中,而體型較大的魟類才會在珊瑚礁石間生活,但相對上較少。莊表示,燕魟在香港沿海沙泥底水域如米埔、流浮山,或者吐露港、馬鞍山、烏溪沙及西貢企嶺下海等地甚為常見,偶爾亦會游入河口覓食。

至於為何燕魟會出現在城門河,莊解釋,由於鹹水較重,淡水較輕,河口表面會是淡水,而底部則為鹹水,即使退潮時,河底凹陷位的鹹水亦不會流走,故城門近河口出現燕魟並不出奇。莊又指,早於70年代末,城門河水質改善工程已經開始,惟城門河因污染嚴重,河床生態受損發臭,加上英女皇第二次訪港到沙田,港府進行挖底工程清走污泥,禁止廢水排入河道,令水質有改善臭氣消散,吐露港沿海魚類游進河口數量才開始恢復。

沙田及大圍等的沿河發展需注意排污處理,如城門河污染物增加,河底生物大量死亡,令水發出惡臭缺氧,多種棲息附近魚類避開河口,在吐露港常見的燕魟甚少再出現在城門河口。不過,政府近年積極作渠務工程,如污水處理得宜,眾多燕魟等底棲魚類再現城門河亦指日可待。

對於有釣魚人士進食燕魟,莊表示,香港有不少野生魚類,濫捕和污染令數量不足昔日十分之一,惟即使燕魟有一定數量,亦千萬唔好以「攞唔盡」的心態對待,提醒釣魚人士如釣獲一些在水產市場較少見的魚類時應主動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