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動】微型作品進駐社區 藝術家帶弱能人士觀賞:好過做商場
微,可以是微不足道,也可以是點點微光, 聚集照亮一片夜空。於2017年成立的「微行動」,由微型藝術家戴佑安聯同義工,以巧奪天工的微型藝術,用一個個手掌上的場景,走入社區為有需要的人帶來溫暖。
除了微型籠屋、戲院,近日他們更帶一班弱能人士走到灣仔海傍,觀賞以「家」為主題的藝術裝置,當中包括了可以打卡的「大牛龜」電視,和隱藏在地磚之間、宛如小人國家居的玻璃磚塊,令平日沒有太多機會出外遊歷的參加者大為雀躍。微細如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世界,這位藝術家的一塊塊磚內,也自有天堂。
位於金鐘添馬與灣仔會展的一段海濱長廊,於去年年底開通,在長廊之中有多個藝術裝置。其中中段數個「大牛龜」的電視,平日吸引到不少遊人拍照。 這天,灣仔海傍聚集了31位來自鄰舍輔導會的弱能人士,前來參觀這些甚具老香港風味的展品。
設計這些作品的戴佑安(安泰), 多年來醉心微型藝術,他曾任職攝影師20年,過往製作了多個與社會議題或昔日香港有關的作品。在2017年,他創立了「微行動 (mini movements)」,透過以微型藝術作為主題的探訪,向長者、行動不便者等有需要的人士展現關懷。
「幾年前我婆婆中咗風,有四年半喺老人院度食唔到嘢,又講唔到嘢。因為會去探佢,多咗接觸老人院嘅生活。但每次行入去,都覺得入面好似好灰。」安泰指,老人院的生活看起來沉悶壓迫,適逢當時正在製作香港舊戲院的作品,他很希望完成後能帶婆婆前往觀賞,但總是找不到可行方法,「到有一晚整整下嘢先突然諗起,點解淨係識諗帶婆婆去睇作品,而唔係帶啲作品去睇佢呢?」
外婆住老人院難外出 啟發藝術家進行「微行動」
於是在2017年尾,他帶同微型作品到婆婆所住的老人院進行探訪,開始了第一次的「微行動」。「當初都冇諗過要點做,淨係想試下帶啲作品陪佢哋。但係捧住作品,佢哋好自然會一路問嘢,見到佢哋傾偈好開心。」安泰指,他製作的作品很多是以「老香港」作為主題,容易引起長者共鳴,或能發揮與「懷緬治療」類近的效用;而他亦希望微型藝術向大眾說故事,「例如係海報上會見到以前好興嘅係《半斤八兩》呢套戲,或者戲院入面嘅收費係分前座、後座,一講起大家就會好多話題。」
將微型藝術品拿上手,大部分人都會被其像真度吸引;帶着前去探訪,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往往都很快就能打開社交大門。雖然安泰的婆婆已於去年9月離世,但他仍有繼續循不同方向進行「微行動」。
弱能人士感好奇 對微型場景愛不釋手
採訪當日,安泰和一眾「微行動」的義工,耐心為來到灣仔海傍向參觀的弱能人士講解、拍照,亦拿出一些「的骰」的微型物品如小揮春、報紙、賀卡等讓參加者拿上手細看。數小時的活動中,這班「朋友仔」展現出燦爛笑容,亦對微型場景感到十分好奇、愛不釋手。雖然形式不同,但效果也是不錯,「本身做探訪都係想去幫一啲離開唔到固有地方嘅人,畀佢哋睇多啲嘢。今次有作品可以直情帶佢哋離開固有地方,當然更好。」
作品惠及小眾 比面對商場大眾更有意義
安泰坦言,有了「微行動」後,才真正找到做微型藝術的意義,「有一排我係停咗冇做微型藝術,喺度諗:究竟我做籠屋、民生議題嘅作品,同商場展覽個主題唔同, 做完冇地方冇機會擺出嚟,咁點解要做呢?」他形容,能有「微行動」對他自己而言亦是十分幸運,在過程中,他和義工除了展示微型作品,又會一同落手做一些小手工,例如是一同黏貼微型揮春。只要令參加者在數小時的探訪間感到享受和快樂,安泰認為已經足夠,「寧願去做一個開心嘅探訪,可能惠及嘅只得30人,都好過去商場(將作品)畀300、500個人睇,但睇完就冇其他意義。」
現時安泰全職進行「微行動」的工作,並以多線推行, 對象包括了學生、長者、弱能人士等,未來亦有打算聯絡一些孤兒院。他強調,微型藝術不等於模型,要有生活上的轉化。即使他在做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但也希望大家能盡力去做,「所謂嘅『微』就係,一個老人家喺老人院可能住五至十年,我哋去探訪,只不過係兩、三個鐘,其實係好微不足道。但微不足道嘅事有好多好多,我哋想集多啲人去做, 起碼可以照顧到好多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