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戲院】半世紀看光影變幻 歷單幢戲院沒落 創迷你院自救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每年我要看300套電影。」馬鞍山戲院負責人、安樂藝訊總經理鮑文範,數算著每天的時間表:「早上10時開始看一套,看到12時許,休息一下,一點半又要看另一套,然後就回辦公室了。」他的品味,主宰觀眾的眼球。作為戲院管理者,他要決定上映哪些電影、在哪區戲院上映。看透光影,他每年搶先觀看300套電影,甚麼類型也看,包括卡通片:「近10年迪士尼的電影票房很厲害,今年5月有《阿拉丁》,7月有《獅子王》,再接下來便是《反斗奇兵4》了!」
他今年74歲,不但管理了馬鞍山戲院24載,更在電影、戲院業打滾逾半世紀,歷盡市道低迷、上映電影爭議、戲院結業等大小風浪。談到戲院的經營之道,他這樣說:「電影有齊准映證、票房好,那就上映。我沒有政治性!」

父親突病逝放棄出國

「推薦你看這部,是獲獎電影來的,會看到哭。」鮑文範指着辦公室中刻上了《星光伴我心》的獎座說。這位老行尊投身電影業,從一個意外開始。剛中七畢業的鮑文範原本計畫到外國升學,出行前一星期,父親突然中風,與世長辭:「因為爸爸是當時家中的經濟支柱,他不在,我便無法升學了,就留在香港工作。」愛看電影的他,見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來港設分公司,他便應徵,「當時我是第一批去見工的人。」

中七畢業後,鮑文範本計畫到外國升學,不料父親猝逝,令他開始工作,踏足電影業。(李穎霖攝)

受聘後,他負責處理電影來港、分類及宣傳品等事宜,過了幾年,就被現在的公司挖角:「一做就做了超過半世紀。」尖沙咀新聲戲院、旺角域多利戲院、倫敦戲院、大角咀金冠戲院、深水埗新舞台戲院、上環普慶戲院等,皆曾為其公司管理。「豪華戲院我們也經營過。」

看西片要「執到好正」
他憶述,當年電影門票價格分三級,最便宜的是粵語電影,有邵氏明星出演的國語片索價較高,而西片門票則最貴。那些年,看一齣西片,如赴一道盛宴:「西片都是由最靚的戲院播放,入場不可以穿拖鞋、短褲,要『執到好正』,像去宴會一樣,不能求求其其。」

深水埗京華戲院為鮑文範開設的首間多層迷你戲院。(香港戲院商會提供)

現在大部分戲院都設於商場內,但昔日屋宇署規定,經營戲院的建築物須為單幢建築,以免造成結構問題。惟政府後來推行高地價政策,令這些單幢戲院無處容身。「業主都懂得計算。地是他的,把戲院拆掉重建,只計地舖,收到的租金比做戲院多幾十倍。」然而,鮑文範到外國出席電影展時,卻見到不一樣的光景。

「為何外國的戲院可設於地下、樓上?見到英國的戲院時,我在想:『嘩!在七樓也可以?』」他續說:「有甚麼理由?香港為何不行?當時香港是英國人管的啊!」他向政府爭取,終於1982年在深水埗開設香港首間多層迷你戲院-京華戲院,院內更設3個影院。

京華戲院當年會向客人派發名為「戲橋」的電影宣傳單張。(香港戲院商會提供)

上映《天安門》被左派攻擊 「我真的覺得怕!」

1997年,正值回歸,鮑文範因感到「啱香港人口味」,安排以六四事件為題的電影《天安門》,在專放藝術電影的灣仔新華戲院放映。「我看過覺得不錯。那電影真的拍出了在天安門發生的事,如何發生、搭帳幕。片中一句反動說話都沒有。」如他所料,電影全院滿座,卻遭左派人士攻擊。說起當時的情形,他形容「痴咗線」:「兩派人在門外示威,我真的覺得怕!」

鮑文範於1997年安排灣仔新華戲院放映以六四事件為題的電影《天安門》,引來爭議。(香港戲院商會提供)

夠膽播《十年》:又不是反動
口裡雖說怕,但廿載過後,他管理的馬鞍山戲院又上映了另一套引起爭議性的金像獎電影《十年》。提起這事,他嘆了一口氣,接着笑道:「真是攞命,次次都搞着我!」《十年》在油麻地百老匯中心落畫後,由馬鞍山戲院「接力」上映,「百老匯中心也是我公司的戲院之一,那時馬鞍山戲院剛好有檔期,生意又這麼好,我當然做啊。」鮑文範說,電影上映時遭不少人口誅筆伐,但觀映後,他仍不覺得電影有甚麼問題:「(十年)沒甚麼啊。又不是反動,又不是反香港,有甚麼?」

對鮑文範來說,只要電影有齊准映證,票房又不錯,就可以上映。(資料圖片)

電影具爭議,部分院商會選擇不上映,以免惹禍上身,但鮑文範說,自己經營戲院有三個宗旨。「第一,電影要得到香港政府批准,通過檢查;第二,香港電檢處批出了檢查證、准映證,讓我在香港放映的,那我犯了甚麼法律?」頓了頓,他繼續說:「第三,電影票房好就上映。我沒有政治性。」

在敏感的政治氣氛下,對於城中兩極意見,他沒有理會。「我只聽到戲院職員對我說:鮑生,生意很好。好生意便carry on。怎麼可能滿座仍不做生意?」結果,《十年》在他的「Carry on」下,在馬鞍山戲院放映了35日:「不會損害公司聲譽,生意又好。So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