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者到美求醫 城大學生360度追蹤拍攝:想大家感受佢哋嘅痛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虛擬科技的運用愈來愈普遍,但你可曾想過利用虛擬科技,代入了解弱勢社群的生活環境?
兩名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用360度全景拍攝,紀錄本港一名視障人士到美國求醫的故事。在VR眼鏡(感測器)內,看到的不再是平面,而是立體呈現視障者在生活中面對的不安與壓抑。「希望用技術講到視障人士係陌生環境嘅感受。」

40歲的盧勁馳並不單單是一位視障者,他患有「未確診疾病」20年,在中學時期開始視力漸失,嚴重怕光、畏聲,至今每天骨骼都像「扭麻花」般,在強烈的神經過敏症狀下,痛苦又努力地生活。

他曾經在香港到處尋醫,卻無法找出病因。去年9月,他和媽媽到美國聖路易斯求醫,希望透過外國的另類療法,找到治療的方法。

陳卓斯及周曉林說,很多觀眾最關心是最終盧勁馳是否獲得適切治療,但這不是影片的重點。(《與視覺無關》facebook圖片)

到陌生國度求醫 視障者的不安與壓抑

在外地求醫兩星期,整個過程被兩位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四年級學生陳卓斯及周曉林,用一部360度全景攝影機紀錄下來。「長達廿年嘅患病人生,佢唔期望可以醫得好,只係希望可以過正常人生。」周曉林說。

到埗美國,媽媽不善英語,盧勁馳用電腦不便,二人要不斷解決生活困難,卻無人協助,經常爭執。例如,有時會找不到住宿地點,或一直等不到巴士到站,甚至花上一小時在超級市場買一樽鹽。偏偏美國無障礙設施不足,盧勁馳外出須靠媽媽協助,更只能去醫院或超級市場。陳卓斯及周曉林也感受到盧勁馳當時的精神壓力,「佢喺美國冇點清醒過,係一個辛苦過程,但必需要去,因為係改善健康狀況唯一途徑。」

在影片中的盧勁馳,比主流媒體一般對傷健人士描述更立體,不再只有「好慘好慘」,而是,他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有喜怒哀樂。「佢同我哋一樣,有困難都會發脾氣,會對媽媽發怨言,唔再係弱者,唔再係我哋一般理解嘅視障人士,有硬頸同軟弱一面。」

影片安排影像口述,讓傷健人士均可觀賞。(《與視覺無關》facebook圖片)

感受比明白更重要

與一般紀錄片或劇情片不同,陳卓斯及周曉林是次以360度全景拍攝。受技術所限,沒有特寫近鏡,也沒有對答訪問,如想看清楚一點,觀眾要在配戴VR眼鏡(感測器)後,主動在虛擬環境中「走前一步」。全片長40分鐘,節奏緩慢,更有多組長鏡頭。二人解釋是要突顯視障人士每天經歷的漫長時光,讓觀眾置身其中。「我哋唔係想再講,呢個病有幾嚴重、有幾特別,而係真真正正感受呢個人嘅痛。」

正片長40分鐘,連在網上公開的花絮也長達12分鐘,陳卓斯(右)及周曉林(左)說是刻意安排,希望到場的觀眾願意均是願花時間了解。(徐嘉蒓攝)

城大贊助 開發科技便利社群

陳卓斯及周曉林是次作品名為《與視覺無關》,整個製作過程約四個月。二人前往美國的旅途支出、使用的器材、技術支援等,均獲「無障創客」(TEDY)贊助。

「無障創客」是賽馬會「見.同理」計劃其中一個教育及社區項目。計劃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和香港城市大學推行,旨在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年長及傷健人士的同理心。項目提供平台,讓學生將與特殊需要人士交流,透過共同設計、開發及生產度身訂造的康復輔助設備,解決他們的日常問題,改善生活質素。

除了結合虛擬實境的紀錄片外,在計劃中,城大學生也合共創作出另外九件作品,利用科技,便利長者及傷健人士的生活,或加強大眾對有需要人士的理解。

「無障創客」展覽正在舉行,即日起至28日完結。(圖片由城大提供)

例如,有學生設計了一副結合AR技術的智能眼鏡,輔助柏金遜患者順利起步,幫助行走。柏金遜症患者由於腦部傳遞訊息受阻,因而引致動作較正常緩慢。其中一個常見病徵是「步態凍結」,由於腦部訊息傳遞較慢,以致未能及時把訊息傳遞至雙腳肌肉,使患者落地起步時會「腳震震」,步履艱難,無法前行,甚至會跌倒。而眼鏡計算患者所需步幅後,會顯示紅線,刺激患者視覺神經,踏出一步。同時,當眼鏡「偵查」到患者跌倒,會在指定時間內利用手機應用程式,發信息通知患者家人,避免出現失救情況。

也有學生設計專為患有腦退化症長者而設的互動遊戲裝置。透過不同難易度的小遊戲,如撥沙看香港照片、麻雀配對等,訓練用家的記憶及肢體動作,減緩能力衰退的速度,同時帶來娛樂。

計劃成果於本月19至28日,於城市大學邵逸夫媒體創意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