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我主場.屯門】玩樂教室見人情味 社區營造憑信任
社區營造的動力是發自社區內的居民傾注的心力和想像力,這些運動莫不是居民自發,非官僚自上而下所規劃。社區營造可令社區的互相信任和投入更高,集體促進社區發展和提升區內生活水準的能力。
文:譚復生( 樹仁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生,社區人士)
社區營造,本質上是居民基於所住的地方,形成社會資本,令社區的互相信任和投入更高,集體促進社區發展和提升區內生活水準的能力。近年,香港的社區營造運動此起彼伏,從灣仔藍屋音樂會,到深水埗社區雪櫃,再到天水圍流動街坊書櫃。這些運動莫不是居民自發,非官僚自上而下所規劃。由此可見,社區營造的動力更多是發自社區內的居民傾注的心力和想像力。
從居民自發活動 傾注想像力
一次前往屯門做活動義工的經歷,讓我目睹了社區營造的過程。擔當活動主辦的朋友在街頭設置了一個流動玩樂教室,招徠小朋友前來攤位,教他們遊戲規矩,然後和他們一起玩。攤位剛剛擺下沒多久,不少路過的家長和小朋友因為好奇走過來,沒過多久笑聲就不斷響起,空氣洋溢著樂也融融的氣息。
我在流動活動教室中負責做問卷調查,街坊的回答讓我真切感到社區的營造。那些家長抱怨,屯門太少兒童玩樂設施,讓他們的小朋友往往在補習以後,只能用手機或者電腦遊戲解悶,讓他們頗為煩惱。流動玩樂教室讓他們喜出望外,給小朋友可以玩更多益智遊戲,而且認識多點小朋友拓闊圈子。這,就是一個社區凝聚的起始。
難忘婆婆留小孩予「陌生人」照顧
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屯門街坊鄰里之間的信任。在教室舉辦了幾次以後,一個小女孩跟她的婆婆一如往常地來玩桌上遊戲,婆婆在一旁觀察及等待。過了一陣,婆婆跟小妹妹說:「跟哥哥好好地玩,玩完就回家喇,婆婆要先回家煮飯,你可不要到處走呀!」 對於婆婆而言,流動玩樂教室的所有人都只是見過幾面的陌生人而已。可是,她願意信任這群社區的「陌生人」,並將她的孫女託付給這些搞社區活動的陌生人。這份信任,正是社會資本的關鍵。
自從步入現代社會以後,社區經濟逐步被奉行工具理性的商業機構取代,城市化也讓地域之間的關係不再那麼密切。但是,這份經驗讓我了解到,社區營造雖然在現代化的社會裡有相當的難度,但是只要有心人找到社區的共同需要,用心服務,社區內的信任也可以逐步培養出來,重構社區。
(原文標題為《社區營造,事在人為》,現題為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如有任何對社區的意見及評論,歡迎各位投稿至「我區我主場」社區專欄。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經電郵傳送至 cr@hk0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