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我主場:黃大仙】門診協作計劃 「幸運長者」有幾人?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黃大仙區這種老齡化問題嚴重的社區,長者人口達7萬4000人,數字是眾區之冠。長者常見的慢性疾病個案與日俱增,如能讓長者們參與門診協作計劃,建構起基層醫療網,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然而,我們對有多少長者「有幸」被選中參與計劃卻一無所知。

文:鄭文杰 (公民黨地區發展主任、樓宇診斷及檢驗專業人員)

與太太同住天馬苑的葉伯伯患有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及尿酸偏高,最近他聽說同樣患有高血壓的親友收到醫管局寄來參加「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門診協作計劃)的邀請信,稱此計劃可以讓病者以相同的診金、從政府醫院轉移到就近的私家診所接續覆診,十分便利,於是向我詢問申請方法。

門診協作計劃的原意,是希望將覆診超過一年而病情穩定的病人,由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分流到社區內私家執業的普通門診醫生跟進病情,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可同步加入醫健通電子病歷計劃以查閱病人的電子健康紀錄。計劃一則能紓緩本身已不勝負荷的公院門診壓力,二則令患者更方便覆診,理應為建構基層醫療網的雙贏方案,可惜卻事與願違。

門診協作計劃最大的缺陷,是其並不開放予病患者主動申請,而邀請病人參與的準則、分流情況、輪候時間、分區數量等資料卻完全欠奉,全由醫管局總部一錘定音,嚴重欠缺透明度。當我致電予負責此計劃的黃大仙分區辦事處,查詢葉伯伯這種病情可否主動參與計劃時,局方表示由於計劃只鎖定高血壓或糖尿病兩種穩定病情的患者,而且只有被總部選中的病人才能參與計劃,因此也愛莫能助。

門診協作計劃原意,是希望將覆診超過一年而病情穩定的病人,分流到社區內私家執業的普通門診醫生跟進病情。(資料圖片)

黃大仙區這種老齡化問題嚴重的社區,長者人口達7萬4000人,數字是眾區之冠。長者常見的慢性疾病個案與日俱增,如能讓長者們參與門診協作計劃,建構起基層醫療網,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然而,我們對有多少長者「有幸」被選中參與計劃卻一無所知,只知道計劃推行三年多以來,黃大仙區參與門診協作計劃的醫生僅由19個增至23個,僧多粥少。

被選中參與計劃的「幸運兒」,每年可到參與計劃的私家門診十次,除本身慢性疾病的定期覆診外,亦包括平日傷風感冒等小病,病者不用事事召喚白車或到急症室求診,本應是利民措施。惟很多長者誤以為一旦參與計劃,若傷風感冒等小病演化為大病而需要轉至公院求診,將需重新輪候,因而對計劃卻步。為此,醫管局應當在社區加強推廣,及早破除迷思,提升參與度。

除了社區推廣外,政府和局方也應在計劃細節上作出改善。

首先,局方應按地區的需要調節計劃的資源和名額。例如天馬苑這種因為領展轉賣、管理不善,一所私家西醫門診也沒有的地區,在推行計劃時便應為此特殊情況作出相應考慮。又例如局方可考慮主導就近的中型私院如浸會醫院門診參與協作計劃,按九龍中聯網覆診病患人數比例,分擔若干名額。此舉將更有效分擔公院壓力,又能平衡私家醫院在牟利以外,份內的社會責任。

醫管局身為全港最大的醫療機構,要協調、支援社區基層醫療網,絕對非不能也,實不為也。(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拓一站式覆診 增覆蓋疾病種類

此外,政府應增加計劃覆蓋的疾病種類。現計劃包括的慢性病只有兩種,實在太少。一些高齡人士常見又需定期覆診的病,例如心臟病、腦血管病、肝硬化、慢性肺炎都應該納入計劃內,即應由兩種病擴闊至六種,以提升合資格受惠病人的基礎,亦便利長者可作一站式覆診跟進。以葉伯伯為例,就痛風、尿酸和膽固醇的問題要到聖母醫院覆診,但高血壓卻要另到廣華醫院覆診,對於行動不便的他來說太未免過於奔波。而改良了的協作計劃便能縮短其覆診和交通時間,為他帶來更大的便利。醫管局身為全港最大的醫療機構,要協調、支援社區基層醫療網,絕對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現時黃大仙區有6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卻仍遠遠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醫療需要。過去一個月在這 6 間公院門診診所中,負荷最高的一間平均診症名額(籌額)曾高達每天690個,可見情況何其嚴峻。區內有近8成人口居於資助房屋,基層醫療網承接不住的個案,最終只會流入更繁忙的公院急症室,積惡餘殃。由此可見,醫療系統的改善實在是刻不容緩。

我們的政府,有沒有與庶民在獅子山下共濟,還看政府有否願意在改善門診協作上多走一步。

 

(原文標題為獅子山下遇不上的基層醫療網,現題為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如有任何對社區的意見或評論,歡迎各位投稿至「我區我主場」社區專欄。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電郵至 cr@hk0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