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收膠|屋苑塑膠全由綠在區區收 環保署:回收商選擇增至10間
俗稱「中央收膠」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將於1月18日完結,環保署今(9日)公布塑膠回收的最新安排,現時先導計劃下的屋苑塑膠收集將由綠在區區接手、統一收集,再自行選擇合適的下游回收商處理,署方料成本能減少24%。該署解釋,已完成先行先試的宗旨,「毋須倚賴先導計劃」,現改由回收商在私人市場上競爭,是讓綠在區區更「自由靈活」,增加選擇至現時受認可的10間塑膠回收商。
環保署早前表示2020年起實行、現涵蓋9區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中央收膠)將不再延續,至本月18日約滿完結。有環團憂慮市場化後,因雜膠處理成本高、回報低,將出現「雜膠無人收」情況。
環保署助理署長(廢物管理)黃智華今(9日)表示,計劃完結後,屋苑的塑膠收集將一併交由綠在區區接手,並按其需要選擇,交予市場上私人回收商。
署方表示,現時中央收膠計劃下,其中3區包括東區、觀塘及沙田的塑膠收集及處理,均由承辦商負責,其餘6區則由綠在區區先收集,承辦商後處理。黃智華指出,這導致收集上資源重疊,因現時其餘8種可回收物品均由綠在區區收集,他稱統一由綠在區區收集後,將可減少24%成本,是比較回收市場價格及計劃成本後得出。
被問及收集上資源重疊只涉及3區,為何不改善現有先導計劃來解決,黃表示,交由私人市場能增加綠在區區的下游回收商選擇,不再限於現時3間承辦商,將有超過10間塑膠回收商符合資格,能更靈活自由。
黃智華重申,中央收膠完結後,不會影響市民回收塑膠,稱有關計劃及綠在區區已建立市民對回收的信心,「毋須倚賴先導計劃」,已完成先行先試的宗旨。他強調,轉廢為材的出路將會更廣,除了現時主要再造為膠粒,將可再造為環保磚、水泥等,不存在「廢膠無人收」說法。
至於有回收商指出處理費將轉嫁至綠在區區,問及會否補貼綠在區區營運,黃表示會按其個別需要,支援受影響的綠在區區,不能一概而論。
中央收膠合約要求承辦商再造成膠粒時,耗損率不能超過10%,確保塑膠被再造,而非丟至堆填區。黃智華表示,日後會以相若標準監管回收商,但由於將來可再造成膠粒以外的物料,耗損率或相應有變,因此未能訂明標準。
他強調,不允許「靜雞雞拎去堆填區」,否則剔除該回收商資格,並稱會每月不定時突擊檢查,加強監管。他補充,將提交生產者責任計劃的條例草案至立法會,屆時會一併引入對塑膠回收商的發牌制度,並推行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責任計劃,模式為市場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