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今正式開放公眾參觀 可賞極度瀕危禾花雀
上水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今日(9日)正式開放市民參觀,園內共約37公頃,劃分為三大區域,包括訪客區、生態區及農業區,讓市民觀鳥及遊覽不同生境,如蘆葦床、稻米田等。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出席開幕禮致辭,表示園內可孕育各類野生動物,有極度瀕危的禾花雀、黑翅長腳鷸等鳥類。公園於今明兩日更舉行為期兩天的遊樂會作為慶祝活動,現場設攤位遊戲及有機農產品等。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保育成果佳 極瀕禾花雀數量3年增兩倍
政府為補償因開發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而造成的濕地損失,於2019年建自然生態公園。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出席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開幕禮致辭,他表示園內建設灌溉水道,可孕育各類野生動物,並以生態友善模式耕作,令生態保育及農耕相輔相成。他又介紹,公園自2019年建造以來,取得令人鼓舞的保育成果,例如園內有極度瀕危的禾花雀,其數目在三年內增加兩倍,還有黑翅長腳鷸,由首年的五隻增至五十幾隻,以及黑臉琵鷺、淺色斜痣蜻等。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亦出席開幕禮,她表示工程師在公園的農業區興建了全場大約1.9公里灌溉水道及建造留宿及儲物設施,令受發展影響的農戶回歸進行耕作。她又指,無論政府或者社會各持份者,目睹公園的成功落實,能有更多信心,在從北部都會區發展同時,一定可以做到城鄉共融,發展及保育並行。
漁護署補充,園內共約37公頃,劃分為三個管理區域,包括訪客區、生態區及農業區。訪客區提供教育活動予觀眾,開放參觀「濃縮」大部份的生境,包括蘆葦床、稻米田、通菜田、西洋菜田等。
生態區作為核心保育區,主要透過種植濕田作物,例如稻米、馬蹄、蘆葦、睡蓮、荷花,提供美麗生態環境予不同野生生物,特別是雀鳥去覓食、棲息及繁殖,期望可以提升園內生態價值。
至於農業區給予農民以一個生態友善方式耕作,鼓勵使用生態友善的天然肥料、殺蟲劑及殺草劑等,而有部份農業區會劃分為有機耕作區。
他續指園內為大約30幾戶的農民提供設施,包括向他們出租白色小屋作儲物用途,每人一年以1,700元租用一個儲物房間,而每斗種的年租為840元。
他補充,為維持農業區傳統農耕活動及生態區的自然生態,如某位置有過多人群聚集或破壞生境,會考慮採取管理措施,包括禁止進入某些生境或路徑及控制人流。他強調參觀的市民在觀賞或拍攝野生動植物時,不要干擾、利誘、誘捕野生動物,亦不要採集或者破壞植物,避免滋擾農民及村民的其他操作。
另外,今早有古洞北村民代表前往開幕禮會場外,向發展局局長甯漢豪遞交聯署信,要求特首親自協調古洞村清拆安置問題,妥善安置所有受清拆發展影響的村民並安排彩石邨作為集體安置古洞村村民的暫租住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