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綠色運輸研究出爐 擬用無軌電車、環保巴士 駁屯馬線兩站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政府正進行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並擬在該區規劃一條環保運輸走廊。土木工程拓展署為該區進行的綠色運輸系統可行性研究出爐,報告建議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採用環保路面模式,包括「環保巴士系統」和「無軌電車」,認為此模式不需另設新的專用行車路,可混合路權,亦即可與傳統車輛行駛同一條路,相對較靈活。擬議走線全長16公里,將會貫通兩新發展區,並連接屯馬線洪水橋站和天水圍站、輕鐵頌富站和泥圍站,以及新建和現有的公共運輸交匯處。

洪水橋站預計2024年動工,2030年建成。(資料圖片)

無需實體軌道 可靈活調整路線及班次

可行性研究比較了環保路面模式、環保軌道模式、高架環保軌道模式,認為環保路面模式例如環保巴士系統及無軌電車,可於道路行駛,無需實體軌道,靈活性較高,可靈活調整路線及班次,車站亦可設於地面,故其可達性較高,建造成本亦較低等。

文件就環保路面模式舉出兩個例子,包括環保巴士系統,例如鉸接巴士,通常用於巴士快速交通系統;另一款則為「無軌電車」,地下設有虛線,與中國中車研發的「智軌」設計吻合,「智軌」為一款無實體軌道的純電自動列車,可以於公路上行走。

文件指,環保路面模式將使用綠色能源作為動力來源,而現時普遍為電能,氫能亦開始更廣泛被使用,政府會留意綠色運輸技術的發展,以適時選定一種合適的系統。

環保路面模式成本低於輕鐵及地下走線設計

報告提到,有意見建議考慮延伸現有輕鐵至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鄰近地區,惟研究則指,環保路面模式的靈活性和車站可達性均較高,而且建造成本較低,認為更適合於新發展區採用。

另有意見認為地下走線可避免路面交通擠塞,研究則指,地下走線的基建工程較地面及高架走線更龐大,並須採取大量措施以建造地下系統,以及滿足通風系統和消防設施的要求,故地下系統的建造和運作成本將會十分高昂,並非可行的選項。

建議綠色運輸系統走線。(文件截圖)

至於走線方面,報告建議走線全長約16公里,將貫通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並連接屯馬線洪水橋站和天水圍站、輕鐵頌富站和泥圍站,以及新建和現有的公共運輸交匯處。

當局擬在綠色運輸系統車站附近設置單車泊位,以方便綠色轉乘,而當局亦擬保留現有的天影路,以預留彈性,配合將來發展需要。

翻查可行性研究時的公眾諮詢文件,當時的元朗南發展的走線,路線擬直駁到位於政府用地的車廠,但現時尾站卻設於住宅社區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再無車廠位置的資訊,亦無顯示再如何接駛到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