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長者盼醫療券涵蓋資助配戴助聽器:車行過都聽唔到,好危險
現時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發2,000元醫療券,可用於多種已登記及參加計劃的私營醫療服務。然而有一種服務至今仍未涵蓋。有基層聽障長者指無法透過醫療券資助購買合適助聽器,最終透過聾人福利促進會介入為其申請才能圓願,質疑「眼鏡都有得配,點解唔包耳仔。車行過都聽唔到,好危險!」
現時68歲的何伯伯,年輕時曾行船,每日至少12小時逗留在船上機房,一旦遇到什麼異常情況,便要進行維修,懷疑長期工作下導致聽力衰退,其後何伯因母親生病,改至香港定居,並於機場任職維修技師直至退休。9年前,何伯的公司同事發現其聽力出現問題,建議他配戴助聽器:「佢哋背後叫我,我聽唔到冇反應」。不過何伯伯基於工作環境影響當時未有決定配戴:「如果戴,係啲機械隔離會有嗡嗡(電子干擾)聲。」當時他的經濟環境不太富裕,不足以負擔額外洗費,戴助聽器一直不了了之。
長者聽力問題影響家庭關係
何伯伯聽力受損,與家人逐漸出現磨擦,例如曾被家人誤以為大聲說話不禮貌,亦有試過將電視較至最大音量,被家人投訴。直至2018年,何伯伯在社工介入下,先到私家醫院就診,再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一年後,前年檢測證實兩耳均為嚴重聽障,只對響亮聲音有反應,最終他決定自費為聽障程度較輕的右耳配戴第一部助聽器。由於預算所限,何伯伯只能選擇相對便宜的助聽器,但帶上不久後便發現裝置仿如如擴音器,只把周邊所有聲音都放大:「除咗怕聽唔到,但環境聲仲大過人聲」。
聽障長者形容配戴助聽器如重拾人生樂趣
何伯伯的個案去年獲聾人福利促進會介入,7個月後取得會方資助,左耳終於配戴一部合適的助聽器:「今次𠵱部冇雜音聽得清楚好多」。何伯伯提到疫情下,令他溝通倍感困難。「以往面對面睇口形、動作、眼神可以知對方想講乜,但疫情下戴口罩就做唔到。」自從左耳配戴助聽器後,何伯伯形容自己變得開朗:「以前聽唔到,心情唔靚,𠵱家好似有返人生樂趣」。
現時何伯最大的願望是醫療券能包括聽力檢測及配助聽器服務:「眼鏡都有得配,點解唔包耳仔。車行過都聽唔到,好危險!如果(醫療券)包嘅,我想即刻換右邊個助聽器」。他亦提到,助聽器的保養維修費用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我兩邊耳仔加埋一個月要用12粒電池,洗費都唔細。如果真係支援唔到買助聽器,都希望可以資助返電池」。
聾福會:長者聽力退化快 促政府把相關檢測納入醫療券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註冊社工鄧慧賢表示,類似何伯伯的個案十分普遍。以她手頭上的個案為例,便有三份之一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未有獲配助聽器。她提到長者的聽力衰退較一般人快,如無實時處理,可以在短期內下加劇聽障程度。聽力下降除了令長者與其他人溝通困難,不想對話外,亦會影響長者的腦部接收信息功能,從而在身心理造成影響。她建議政府應把醫療券涵蓋聽力檢測及配戴助聽器服務,以提供誘因讓長者有動機進行檢測,減緩聽力退化速度,以免影響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