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發展太陽能發電系統 每年可減32公噸碳排放
渠務署一直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致力在各污水處理及防洪設施內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截至今年5月底,署方已在轄下32個設施,包括15所污水處理廠、15所污水泵房及兩所蓄洪設施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利用廠房空間發展可再生能源。
其中位於元朗的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更安裝了三組不同類型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包括太陽能樹、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柔韌式及可踏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為新田雨水泵房供電;為了美化環境及融合生態,署方亦在蓄洪池建立一個約1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並種上開花植物,吸引雀鳥停留。署方估計,三套太陽能發電裝置一年共約可提供4.7萬度電,相等於14個三人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每年可減約32公噸碳排放。若通過今年雨季測試,將研究擴建及在其他蓄洪池應用。
由於本港鄉郊村落位處低窪地區,雨水無法順勢排出,容易造成水浸問題,故署方早於80年代末期推出鄉村防洪計劃,在鄉村加入防洪堤,阻止雨水流入村落,亦加設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暫時收集在蓄洪池內,當水位升至預設水位時,抽水站的水泵便會自動開啟,將雨水抽出防洪堤外的排水道。而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是署方目前27個運作中的鄉村防洪計劃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減低青龍村、蕃田村、安龍村、新龍村、東鎮圍、永平村及仁壽圍7條低窪村落的水浸風險。
除了解決水浸問題,渠務署近年亦積極利用廠房空間發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全港最大型的太陽能光伏系統,於2016年底在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投入運作。渠務署機電工程部高級工程師呂振龍表示,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內亦安裝了不同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新田蓄洪池面積約16,400平方米,是署方轄下27所蓄洪池中面積最大,而新田雨水泵房亦是署方生態保育導賞團的其中一個參觀地點,故希望藉著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向公眾推廣減碳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兩棵太陽能樹提供照明及手機充電功能
新田雨水泵房內的兩棵太陽能樹是其中一個太陽能發電裝置,它們曾於2018年香港花卉展的渠務署展區展出,最近署方將其翻新,並移到廠房空地繼續展覽及發展用途。呂振龍指,每棵太陽能樹以12塊柔韌式太陽能板組成,每一棵發電裝機容量為360瓦,產生的電會儲在電池內,在天色昏暗時供電至樹枝底的LED燈帶照明,而每棵太陽能樹的座位上,亦安裝了3個無線電充電器,參加導賞團的市民可以太陽能電力為他們的手機充電。
除了太陽能樹,新田雨水泵房入水口螺旋泵槽蓋面上,亦有由108塊太陽能光伏板組成的柔韌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其發電裝機容量約為9千瓦,由於柔韌式太陽能發電板可彎曲及輕身,非常適合在不宜負重的槽蓋面安裝;另一個安裝於雨水泵房的維修平台行人通道上的可踏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則由92塊太陽能光伏板組成,其發電裝機容量約為2千瓦,可踏式太陽能板可承受一般成年人的重量,兼具防滑功能,而兩個發電系統合共每年發電量可達1萬度電。
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減藻類生長 需調校斜度免影響民居
至於在新田蓄洪池的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是渠務署的探討在適當河道安裝浮式或其他合適類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先導計劃。該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由去年10月開展計劃,至今年3月底完成安裝及啟用,是一個由70塊太陽能光伏板組成、面積約300平方米的小規模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其發電裝機容量約為37千瓦,預計每年發電量可達3萬7千度電。
呂振龍指,設計浮式太陽能裝置時有不少考慮因素,例如會否損害生態環境及因反光而影響附近民居,「一般太陽能板向南方,但我哋要避免對住啲村屋,經計算角度後,依家啲太陽能板向北5度傾斜。」他指太陽能板下更有16磚分別重8噸的混凝土磚作穩固,「所以打風落雨都應該穩陣。」他指浮式太陽能板運用水面空間,沒有佔用珍貴的土地資源,「它們浮在水中亦有助減少藻類生長,減低碳排放。」署方會按其於今年雨季的表現,經檢視後或會進行擴建工程,以及在其他地區的蓄洪池安裝。呂振龍透露,三個太陽能發電系統現時平均每個月可提供3,000度電,供新田雨水泵房使用,表現理想,若以一年估算,共可提供4萬7千度電,相等於14個三人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每年可減少約32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即約為1,400棵機的除碳量)。
至於位於沙田城門河的浮式太陽能光伏系統先導計劃的準備工作,亦已進入最後階段。作為計劃的前期部分,署方在近瀝源橋上游水面安裝一個小型的模擬浮式太陽能光伏系統,收集數據以評估系統的穩健性,安裝工程料在今年7月初展開。
生態浮島上種開花植物 吸引候鳥停留及美化環境
新田蓄洪池鄰近米埔自然保護區,為了達至生態共融,渠務署在今年3月亦在蓄洪池中建立一個面積約1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主體組件結構約0.5米厚,由聚酯纖維層、植物纖維層和EVA膠浮力層組成,外層則以土工布包裹。渠務署新界北渠務部高級工程師庾志強指,浮島上種有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包括白背蔓荊、藍雪花、桐花樹及文殊蘭,希望美化環境及吸引候鳥停留,如有需要亦可更換植物種類,日後亦考慮改變浮島形狀,以及在其他地區的蓄洪池設立生態浮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