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海鮮舫|關注團體指移到陸上不可取 建議參考孫中山紀念館
香港仔地標「珍寶海鮮舫」因海洋公園保育失敗、未能尋獲合適的第三方機構營運,日前宣布船隻將於本月移離並告別香港,臨別依依,海鮮舫的廚房船更一度入水傾側,不少市民均表示傷感。坊間和議員提出了多項「救急」保育意見,例如將海鮮舫「不浮在水上」,或是慈善基金可以用社企模式經營等。關注團體指出,海鮮舫為海上特色建築,將之移到陸上並不可取;認為要短時間完成保育,可仿傚甘棠第(現為孫中山紀念館)的做法。此外,團體建議政府在非物質文化方面,如口述歷史等,亦應予以保育。
為電影《食神》取景地的「珍寶海鮮舫」,在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船上有龍椅、魚池及金碧輝煌的裝潢,晚上亮燈輝煌得猶如海上明珠,吸引不少中外旅客。特首林鄭月娥曾於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推出「躍動港島南」,當中珍寶海鮮坊業主同意將海鮮舫無償捐贈予海洋公園;政府亦將推動海洋公園以非牟利方式將海鮮舫重新活化;惟海洋公園表示未能找到適合的第三方機構營運,而珍寶海鮮舫的海事牌照將於今年6月到期,故此決定將海鮮舫移離香港。
消息傳出後,連日來不少市民到岸邊緬懷追憶船隻,同時坊間對事件有不同意見。例如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建議政府參考美利樓由中環搬到赤柱保育的例子,將海鮮舫「唔浮喺水上面」,移到陸上保育;又有多名立法會議員,包括選委界管浩鳴、黃元山、旅遊界姚柏良等聯署,認為政府應該介入保留海鮮舫,並探討有沒有慈善基金可以用社企模式經營。
日前海鮮舫旁的廚房船嚴重傾側、市民到岸邊緬懷的情況:
關注團體:要海鮮舫「上岸」不可取
全民保育行動發言人袁智仁指出,過往政府做保育,常稱因建築物的產權屬私人擁有而無法完成,但今次珍寶海鮮舫產權無償交給了海洋公園,做法仍令大眾非常失望。袁表示,他尤其關注當中有逾70年歷史的太白海鮮舫,因其內部有已甚為少見的殿堂式木雕,而長期任由它們在海中受侵蝕,只會令狀況變得更不理想。他指出,海鮮舫為世界級的大型海上食肆,事實上有很大潛力,要海鮮舫「上岸」並不可取;而坊間有很多成功的活化項目,雖然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或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法,但其需時較長,袁認為,現階段政府可參考過往在甘堂弟的項目,在短時間內介入並找公營機構協助,同時應及早進行有關的建築研究,以及找回現時仍然在世的木雕師傅等人物作口述歷史,非物質文化上也予以保留。
翻查資料,甘棠第在60年代由鄭氏家族轉讓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但在2002年,教會宣布由於甘棠第空間不敷應用,決定把它拆卸重新發展。當時中西區居民發起簽名運動,立法會議員和多個社區團體都為保育該廈提出訴求。後來教會終同意與政府為拆卸決定作出談判,2003年,政府向教會以港幣5千3百萬元收購甘棠第,並將之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為香港政府首次為保育原因收購歷史建築,紀念館亦於2006年正式開幕並開放給公眾參觀。
本地文化深度遊團體:錯過了試行創新旅遊的機會
過往有人建議,應為珍寶海鮮舫爭取評級;今天再問主打本地深度文化遊的團體「活現香港」的創辦人陳智遠,他指出,在現行的制度下,即使當初珍寶海鮮舫獲得評級,它仍不受法例保護(因並非法定古蹟),因此對結果的影響不大。他指出,事件的核心問題在於,海鮮舫只是在這數年間因沒有遊客而經營困難,「唔一定代表佢本身商業模式有問題」,但政府、海洋公園和海鮮舫負責人均「冇乜心去做」,否則可以有一些「特別處理」,如減低船隻的維修壓力、准許其加入餐飲以外的營運用,或是以資助模式幫助海鮮舫「翻身」,如海洋公園就是獲政府撥款54億元才能繼續營運。
陳智遠續指,珍寶海鮮舫的潛力其實還未完全發揮,但令人納悶的是,今次政府用了最官僚、因循、傳統的方法處理;他形容,是錯過了試行創新旅遊、重新激活香港旅遊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