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婆婆憂醫院「有入無出」改選在家離世服務 女兒:有道別機會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在疫情下,醫療服務需求殷切,一些非緊急服務更一度暫停,對於一眾行動不便長者的影響甚大,但亦外推動了網上及上門看診服務的普及,讓部分患者能安在家中看醫生。這項服務對一些不良於行的人士及長者能免於奔波,亦大大減少照顧者的壓力。在家離世服務亦應運而生,供患者選擇在人生的最後一刻留在熟悉的環境下安心離去。有患病婆婆因經歷老伴在醫院離去的經歷,擔心入院會「有入無出」,與家人商討後,選用在家離去服務,去年在家人陪伴下安穩離去。

在疫情下,醫療服務需求殷切,一些非緊急服務更一度暫停,對於一眾行動不便長者的影響甚大,卻意外推動了網上及上門看診服務的普及,讓部分患者能安在家中看醫生。(受訪者提供圖片)

父親於醫院獨自離世 子女自責未能陪他走過最後一程

招小姐是曾經使用在家離世服務的家屬。她的父親在十年前離去,生前最後一刻是在醫院中度過。招小姐憶述當時情況:「成個過程好急,好冷冰冰」,親友間都懷著悲傷情緒。當她收到一通電話後,便從家中趕到醫院,盼見到父親最後一面,惟等著他們的卻已是繁瑣的身後事安排,「到咗公眾殮房,就忙住傾爸爸嘅身後事點樣做。覺得去世者好慘,唔能夠有好多人一齊同佢走過最後一程,令佢一個喺醫院咁孤獨離去」。

有鑑於父親的經歷,4年前當招小姐的母親患病時,已開始選擇一些上門治療及視像會診服務,「唔使走嚟走去覆診,對病人嚟講都舒服啲。加上經歷過爸爸件事後,媽媽都唔太想住院,擔心有同一個情況發生」。招小姐表示,住院的人既感到不開心,身邊的照顧者又無法做到24小時陪伴,反而在家中,長期處於熟悉環境下,令病人的心情感到更為輕鬆。

協助上門看診及在家離世服務的馮醫生指以往在公營醫院工作時,發現香港鮮有提供上門醫生服務,又觀察到不少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均有看醫生及覆診需要,故在數年前便開始推廣上門醫生服務。(受訪者提供圖片)

「成個離別過程冇咁悲傷」

任職醫護的招小姐亦在同年得悉在家離世服務,即患者能留在家中離去,餘下與身後事相關的安排也會有專業人士協助處理。她與母親商討後,母親亦欣然接受這個安排,「佢怕如果入醫院,會有入無出,依家喺屋企有人輪住陪佢,亦畀我哋有道別嘅機會」。使用家離去服務時,對方亦會向他們解釋當下要做什麼,以及什麼情況出現代表家人即將離去,令使用者一家都有心理準備,「成個離別過程冇咁悲傷,而去世者一直都可以有人陪住,唔會獨自離去」。最終,招母去年於家中在家人陪伴下安穩離去。

上門診治服務是由醫生帶同相關儀器到患者家中看診。圖非招母。(受訪者提供圖片)

醫療機構盼把醫院搬入社區 助醫院分流

協助上門看診及在家離世服務的馮醫生指以往在公營醫院工作時,發現香港鮮有提供上門醫生服務,又觀察到不少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均有看醫生及覆診需要,故在數年前便開始推廣上門醫生服務,把醫院搬入患者的家,希望改變現有的醫療模式,為後人開闢一路新路,減輕公私營醫院的負擔,「我希望將醫院搬入社區,而生、老、病同離世都係醫療嘅一部分」。

協助上門看診及在家離世服務的馮醫生(左)指以往在公營醫院工作時,發現香港鮮有提供上門醫生服務,又觀察到不少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均有看醫生及覆診需要,故在數年前便開始推廣上門醫生服務。(受訪者提供圖片)

馮醫生續指,現時公私營醫院均負擔沉重,老齡化問題亦是可預視的問題,長者晚年需要人照顧,如果頻繁出入醫院,對長者及照顧者來說亦同樣辛苦,故萌生如何讓他們安在家中度過晚年的想法。一些非傳統形式的看診模式便能協助有這類型需要的人群,例如視訊會診能協助分擔輕症患者,醫生上門服務便能幫助行動不便的人及重症患者,最終能把醫院的資源分配得更好,讓其他危急的病人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第五波疫情下在家醫療服務查詢激增十多倍

在疫情下,這些非傳統的醫療模式便發揮其作用。馮醫生提到,在第五波疫情中,機構的查詢較以往激增十多倍,因在疫情高峰下,一些非緊急的醫療服務均暫停,為了避免感染的風險,大眾都避免前往診所,「一啲80、90歲嘅長者喺呢段時間都提升咗對網上睇醫生的接受度」。

馮醫生透露,許多選用在家離世服務均是曾經入住醫院,但不想再進去的人。加上在疫情下,患者進入醫院後,家人沒法實體探望,猶如與世隔絕,令他們更不願意住院。他憶述,以往曾有過百歲老人選用在家離世服務,雖然老人患有認知障礙症及行動不便,當時更因肺炎復發而時日無多,但這段經歷仍令他十分難忘。

馮醫生則透露,許多選用在家離世服務均是曾經入住醫院,但不想再進去的人。(受訪者提供圖片)

「當日佢六、七點離世,佢離世嗰刻身邊除咗家人,仲有好多個年過九十嘅老友,成班老人家聚埋一齊,氣氛相當好,冇乜傷感嘅情況出現,反而似一個大型家庭聚會,相對輕鬆」。馮醫生解釋,這是因為老人早就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更珍惜和家人傾談及說遺言的時間,在家離世亦能為他圓夢,可以見多家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