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咀社區廚房助前無家者就業 外籍創辦人:員工工作時很自豪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大角咀一帶新舊交替,這邊有光鮮亮麗的豪宅林立,那邊在舊區,隧道、橋底有露宿者瑟縮街角。有人只覺得無家者烏煙瘴氣,但也有人看到這班人的努力求變。在這區的一條內街,有一間由非牟利組織開設、設計有如西餐廳的「社區廚房」,從玻璃窗中見到員工正在努力製作有如兩、三餸飯的飯盒,景象已夠奇特,原來在這裏工作的人都經歷過無家生活,他們製作的數百份膳食,均會在當日分派給區內的無家者。社區廚房的創辦人坦言,見到員工工作時很自豪,「不只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他們還為能夠幫助其他人感到自豪。」

+4

本地非牟利組織同路舍(ImpactHK) 一直為無家者提供支援,協助他們自力更生,早前機構於大角咀新開設首個社區廚房「Kind Kitchen」,每週提供約2,200份膳食予無家者及弱勢社群,同時為前無家者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學習所需技能,重投社會。在這個由前無家者幫助無家者的故事中,58歲的Eppie是員工之一,不久之前,她也是一名無家者。

Eppie指,自己很早便已離開了原生家庭,早年搬往與男友及其母親居住,但在1997年時,男友突然離世。她表示,當時為了不再觸景傷情決定搬離男友的家,但因為不想家人擔心「有家歸不得」,而自己曾經犯事,知道在懲教所中認識的朋友會在公園露宿,「我過到去,喺當時嘅南昌邨天橋上搵到佢。嗰晚我冇返到屋企(娘家) ,露宿好似反而仲釋懷,望着天空豁然開朗啲,唔需要諗咁多嘢。」

露宿的人各有故事,58歲的Eppie是不久之前也是一名無家者,現時獲同路舍安排住宿,並在社區廚房內工作。(歐嘉樂攝)

前露宿者難忘義工不離不棄

露宿的人各有故事,以Eppie的解釋,自己當時是「未定性」,也「有啲嘢放唔低」。但約7、8年前,Eppie慣常露宿的天橋被政府「清場」,長期與Eppie有接觸的同路舍外展義工,提出為她安排臨時住宿;可是Eppie沒多久便回歸了露宿行列,後來再犯事要入懲教所,「好記得係2020年7月20日出返嚟,之後去咗通州街公園住,嗰陣好驚見到Jeff(同路舍創辦人),知道佢一直都冇放棄,成日想搵我。」她形容,這班義工「有情有義」,而他們的善良令她為自己的任性而內疚,「點解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

真正讓Eppie生活走上現時軌道的,要數一次意外。當時Eppie兼職倒垃圾,有晚下雨她將垃圾車推上斜台時,不慎被車身壓住腿部,傷口由指甲般大小長至「冬甩咁大」,至半年後仍未痊癒。當時有社工說帶她去治療,豈料下車時到達的是同路舍的中心。Eppie指,當時義工苦口婆心地勸告和照顧,又即日為她安排住宿,於是只好接受。後來她又參加了同路舍的計劃,開始以津貼形式擔任中心助理,「做咗3個月左右,社工話之後會開廚房,我鍾意郁動,所以即刻揀去廚房做。」她指,平日在廚房工作十分講究,也要注重清潔,又不時參加由酒店員工教授的工作坊,獲益良多,而見着社區廚房由「水泥房」逐漸成型,Eppie表示很感動。

同路舍創辦人兼行政總裁Jeff Rotmeyer指,今次設立社區廚房「Kind Kitchen」,希望能提供就業機會並全面協助無家者。(歐嘉樂攝)

「加拿大也有露宿問題」

來自加拿大的Jeff Rotmeyer,自2005年已移居香港,他憶述,最初是由友人帶往露宿者聚居處,「我看到一群身在痛苦中的人,他們努力掙扎,看到這樣令人很傷心。」Jeff指,在加拿大也有露宿問題,不同的是,「它遍布整個城市,你可以看到,但在香港這是被隱藏的問題,在香港住也不一定知道。」於是在8年前跟朋友每月發起「Kindness Walks」行動,不斷探訪和慰問無家者,5年前放棄了當教師,創立非牟利組織同路舍。

Jeff指,與坊間其他組織不同,同路舍希望盡可能全面地應對露宿問題,如提供住所、食物支持、人生指導,以至是藝術、音樂和友誼,而今次設立社區廚房「Kind Kitchen」,亦希望提供就業機會。有如替這班前無家者「寫CV」,同路舍的餐飲合作夥伴不時舉辦培訓工作坊,務求為他們未來重投餐飲或服務業打好根基、發掘夢想。

「我們製造的不只是就業機會,更是讓他們幫助別人的機會。」Jeff指,廚房內的5名員工均曾經歷過無家生活,克服挑戰後,就業時幫助正在面對相同困境的人,對雙方而言都有重大意義;開設廚房是前所未有的行動,但他希望能夠成功,用這創新的方法支持更多無家者。

Jeff的努力令Eppie深受感動,他們一起在這個社區廚房寫下由前無家者幫助無家者的故事。(歐嘉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