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逾八成護老者現抑鬱症狀 團體倡設立高危名單 加強地區支援
新冠疫情持續,長者確診後重症的機會較大,令一眾護老者的照顧壓力亦因而變得更為沉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調查發現疫下逾八成護老者現抑鬱症狀,當中更有近一成護老者經常出現或近乎每日出現欲尋死或自殘的想法。團體建議當局應強化地區支援網絡,例如與各社會服務單位及地區團體溝通協力,設立高危名單,以識別有特別需要的家庭,便能在他們居所附近及時提供相應支援。
護老者疫下困境與壓力調查是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4月11至22日期間進行,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287名護老者,了解他們在疫情下所面對的困難及需要的支援類型。護老者年齡主要分佈在45歲或以上,兩成(21.3%)更昆65歲或以上的長者,即屬於「以老護老」組別,亦有近半(49.1%)護老者目前正擔任全職工作,七成擁中學或以上的學歷。
調查採用「病人健康狀況問卷-9」量表,結果發現發現逾半受訪護老者出現中度或以上抑鬱,六成人主要出現覺得疲勞或活力不足、43.6%表示難以入睡,半夜易醒或睡覺時間過多,42.9%表示做任何事都覺得沉悶或根本不想做任何事,當中更有近一成人曾經常出現或近乎每日出現「想到自己最好去死或者自殘」的想法,情況值得關注。
近七成護老者自評壓力評分達6分或以上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企業拓展及研究部研究及倡導幹事朱漢榮指出,是次調查相比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針對香港大眾市民的調查結果更為嚴重,當時調查顯示約兩成港人有中度或以上抑鬱,惟是次卻有逾半護老者有同類型情況,可見護老者的抑鬱情況更為嚴重。在護老者自評壓力程度(以10分為滿分)方面,則有近七成評分達6分或以上。
受訪的護老者均對疫情下面對大量資訊感到困難,如對隔離機制的認識不足、欠缺正確醫療資訊及欠缺呈報機制的詳細資訊等,亦有近半受訪者表示因照顧長者而減少個人生活選擇。朱漢榮指,護老者的年齡及學歷均會影響他們因疫情消息而出現恐慌情緒的機會,當中隔離的情況更會阻礙有正職的護老者履行照顧家庭的責任,造成困擾;而較年長的護老者多因為疫情下,社區照顧服務停止或減少服務下,未能如以往般作為分擔他們照顧壓力的功能,各處所如公園讓他們消遣場所均關閉,令他們繃緊的情況未能獲得舒緩。護老者促請當局能提供一些實質的支援項目,以及整合所有疫情資訊平台。
八旬護老者疫下照顧壓力倍增 出現失眠情況
86歲的麥姨目前與98歲的視障丈夫同住。麥姨患有心律不正及關節問題,惟丈夫的日常生活均依賴她一人打理。今年2月,丈夫不幸確診,麥姨的非同住兒子協助上報,但麥姨一直感到不安,因為自丈夫確診後,她十分擔心丈夫會被送往醫院或隔離設施,得不到妥善照顧。
麥姨又害怕自己會因而染疫,除了擔心無人照顧丈夫外,亦怕會加重兒子的負擔。由於當時政府熱線長期無法撥通,麥姨只能靠自己在家中加強清潔,「因為話唔可以共用廁所,會喺廚房解決大小二便」。麥姨亦會在家中全天候佩戴口罩,丈夫整個染疫過程令她壓力倍增,「如果兩個都染疫,實死,有去無回,怕害到後生,諗嚟諗去訓唔到」。
另一名護老者是79歲的陳先生,他需要獨力照顧同齡患有認知障礙的太太。陳先生指,太太不懂何時進食、服藥及穿上合適衣服,有時她更會出現幻覺。疫情前,太太曾接受混合式日間中心及上門照顧服務,這些服務疫下均受影響,陳先生亦因照顧壓力大而患上抑鬱症,需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陳先生及太太於今年3月先後確診,「個心沉一沉,好驚」,及後透過子女協助上網申報,「我覺得報完都冇乜作用,冇支援、冇隔離,只能自保,阿仔都有送嘢過嚟」。他的照顧壓力倍增,「有時太太都唔認得我,又唔知出面發生咩事,唔願瞓,佢唔瞓,我都要等佢瞓先可以瞓」。他建議當局應增設真人接聽的熱線,向染疫人士提供「一線到底」直接指引及協助。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協調主任張燕琳建議當局應未雨綢繆,強化地區支援網絡,由政府統籌各地區組織共同協力,如房署能利用單位資料設立高危名單,快速識別有特別需要的家庭及在其居所附近提供援助,亦應正視護老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心靈上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