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餐廳推「戶餸耆蹟」計劃 津貼招募婦女步兵遊走觀塘送飯
《聖經》中提到「嗎哪」,是指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40年的曠野生活中,上帝賜給他們的食物。這種食物每天降下,亦必須每天收取,份量是每日持續並剛好足夠的。以餐飲扶貧的社企嗎哪餐廳,自去年底開始為期一年的「戶餸耆蹟Eldeli Care」計劃,以津貼形式招募低收入人士成為外送義工,為觀塘區內的獨居長者上門送飯,希望即使在疫情之下,仍能將滿滿的溫暖戶戶送到。
位於翠屏道觀潮浸信會內的嗎哪餐廳,自開業以來一直向基層、無家者、更生人士等提供優惠,甚至免費的飯餐,即使疫情下餐廳經營已不容易,但老闆和員工仍堅持繼續派飯行動。眼見坊間社福服務相繼疫情暫停,為了照顧區內獨居長者的需要,他們想到以津貼形式招募基層義工當外賣員,幫忙在觀塘區內為長者上門派飯。
步兵「清一色」基層婦女
疫情下外送平台大熱,平日所見的外賣員多是男性,這班嗎哪餐廳的步兵,卻「清一色」全是基層婦女。嗎哪餐廳項目經理盧卓欣指,她們都是一些接受過餐廳膳食援助的劏房婦女,得悉有機會「幫返人」,她們對加入做外賣員的反應十分踴躍;加上餐廳在社創基金的資助下,義工派發每戶可獲餐廳發放20元津貼,每月增加約1,000至2,000元的收入幫補家計。盧卓欣表示,婦女們首次收到津貼時均十分興奮,「話可以畀仔女補習費、幫阿仔配眼鏡啦等等,大家都好感動。」
與長者建立照顧關係
她又指,早前疫情較緩和時,義工們會入屋與長者聊天,也會幫忙量體溫、量血壓等關心動作,「希望佢哋唔會覺得困住自己亂諗嘢」;雖然維持的時間不長,但從義工們分享的點滴中,仍可見到她們與長者建立了某種照顧牽絆,「試過曾有義工見婆婆冇開門,發現原來婆婆喺屋入面遇意外跌倒,外賣員就通知我哋致電家屬,咁佢去送完其他飯畀其他長者,居然自發返去現場,確認個婆婆係咪已經安全。」如此舉動令一眾餐廳員工也意枇不到,「唔只送一個飯,仲建立咗關係。」
嗎哪餐廳行政助理黃紫晴則指,疫情下推行計劃,他們也面對不少挑戰,當中包括義工人手問題。因義工大部分是劏房家庭的家長,當疫情轉為嚴重時,她們要照顧留家上網課的小朋友,也有部分擔心中招,因此由最高峰時的11人,最嚴峻時只剩下一人,然而30多個飯盒的數量卻沒有減少。黃又指,為了保障義工和長者,外賣員會每日進行快速測試,也由面對面送飯改至無接觸式,方式不同,但也只能遠距離送上關懷。由去年11月開始至今,截至4月底他們已送出超過5,200個飯盒、接觸過77位長者,由於對長者來說屬過渡性服務,有些人轉至長期服務就沒有再用,現時恆常服務的有6名義工、49位受助長者。